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
許多上班族在出社會工作後,選擇定期給父母孝親費,以表達感恩之情。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回報父母多年養育之恩的具體方式,不論金額多寡,都是心意的展現。不過,日前卻有一位網友發文分享,表示他自己沒有給孝親費的習慣,但是他的同事才剛畢業一年,就每個月都要給孝親費8000了,於是他好奇網友們「幾歲開始給孝親費」,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
隨著生活成本上升,部分人也會根據收入調整孝親費金額,確保家庭和個人經濟負擔平衡。近日,一名網友在網路論壇《PTT》,分享他自己沒有在給孝親費,但家裡出去吃飯他會買單,且過年會包紅包給父母。不過,他的同事才剛畢業一年、月薪3萬元,扣除勞健保後沒剩多少,卻還要每月支付8000元孝親費,讓原PO非常震驚。同事為了負擔這筆金額,還要利用假日打工來維持基本生活與社交。對此,原PO好奇「大家都幾歲開始給孝親費?」。
貼文曝光後,有網友分享自己剛出社會時的經歷,「22歲開始,每月給1萬,剛開始工作薪水不到30K,真的很吃力」、「22歲大學畢業開始給5000元,給到生小孩就沒給了」、「一出社會就每月1萬2到1萬5左右,即使那時北漂3萬6房租就8500元…」。然而,也有網友表示從未給過孝親費,「家裡不收,但逢年過節會包紅包,平常能分擔家用就盡量分擔」、「父母不跟我要錢,反而幫忙支付房貸頭期款」。另外,也有人認為住家裡付孝親費合情合理,「住在父母家,每月給8000元當房租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