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2024 MOTY】在文化與流行之間玩得盡興,蔡康永:「無論是寫書或主持,我很清楚自己該如何服務觀眾。」

GQ

更新於 2024年11月20日10:10 • 發布於 2024年11月18日03:55 • Amber Chiu

無論從演藝圈或是藝文圈的角度來看,蔡康永無疑是獨一無二的另類存在,在娛樂圈的花花世界裡,他像個異類文青;在文壇裡,他受歡迎的程度又顯得太過主流,但正是這種充滿矛盾的特質,讓人看見文化知識與流行通俗間的交集,這位跨媒體,集電視、電影與出版於一身的叛逆才子,或許是當代最能理解娛樂本質的人了。

1994年,香港「傳訊電視」來台設台,彼時台灣對有線電視的立案剛合法化,老三台之外的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浮現。那是一個電視娛樂正式進入百家爭鳴、充滿可能性的時代。

當時傳訊的流行資訊台「大地頻道」主管為香港傳媒界傳奇施南生,她要求團隊找一個「不老也不年輕、不東方也不西方、不是那麼有學問但也不能沒有學問」的新面孔來當主持人。

團隊最後找上蔡康永——一位30出頭的電影編劇兼影評,寫過幾個上映過的劇本與一本小說。

如今,網路上還找到當年蔡康永在大地主持的 《流行都市》片段,這是一個介紹台灣特色店家的外景節目,會看到年輕的蔡康永抽著菸、用充滿挑釁的口吻提問來勾起觀眾好奇,即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舊前衛。身為一位新銳影評,蔡康永接下這份工作的原因很單純,他並未多想,只是覺得上電視或許能讓他的影評被更多人看見。

就像他沒想過原來外景節目那麼熱,熱到他以後再也不願出外景,更沒想過若干年後,自己會成為華人最具影響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甚至會因為撰寫心理勵志的工具書而成為暢銷作家——2010年,他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系列,在往後十年內銷售超過500萬冊,自此開啟其暢銷作家地位;2018年推出的《蔡康永的情商課》系列在今(2024)年來到三部曲最終章,總銷量已超過700萬冊。

蔡康永自嘲,如今他已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作家,就是會把自己照片放大、印在書封上的暢銷書作者。小時候,他會把書店暢銷排行區上每一本熱銷工具書、勵志書給藏起來,然後用一些被埋沒在灰塵裡的文學作品給取代,「這真的滿造成店員困擾的。」蔡康永笑說。

蔡康永說話很淡很輕,但笑聲卻十分豪邁爽朗,一如電視裡大家所熟悉的那樣(只差肩膀上沒掛著一隻烏鴉)。多數人認識蔡康永,大多來自他與徐熙娣一同主持長達12年的《康熙來了》,直至今日,滑開手機社群裡的短影音,仍不時看得到該節目的精華片段,在節目結束已達八年之久的此刻,依舊持續著娛樂大眾,彷彿不曾謝幕。

出道至今,蔡康永橫跨多項領域,他的影響力與成就,近30多年來無人能與之比肩,他不只能寫出萬人擁戴的賣座暢銷書,除了膾炙人口的綜藝節目,編劇和影評出身的蔡康永,甚至出過喜劇導向的歷史故事有聲書、做過電台DJ與MTV創意總監、辦過熱門藝術展,更別說那一篇篇自1990年代迄今,所寫過的大量專欄、小品、散記、藝術投資,以及各種攸關非虛構寫作的類文學題材。

他甚至擔任過《GQ》Taiwan創刊號時期的總編輯。

在《流行都市》前,蔡康永在大地的第一個節目叫《一千零一頁》,專門介紹世界各地的有趣雜誌,「怎麼會有個電視節目專門講雜誌呢?」蔡康永回憶道,但他就是想做,更有正當理由買一堆很貴的進口雜誌來看,「這是一個只有主持人開心的節目。」蔡康永道,「我的每個節目都充滿我的任性,但每個老闆都給我很大的空間,讓我實驗很多事。」

他將往事說得輕描淡寫又謙虛,事實上,自蔡康永以電影文青身分踏足電視產業的那一刻,整個娛樂圈,便悄悄被他潛移默化,影響至深。

閱讀與電影豐富了他的青春

蔡康永出身名門,父親蔡天鐸出身浙東望族,是台灣早年最有聲望的律師之一,歷史知名豪華客輪「太平輪」即出自蔡父經營的輪船公司。在那個年代,名門子弟有名門的路要走,但絕不是演藝圈。

昔日,蔡家常常宴客,在諸多飯局與牌局的耳濡目染下,蔡康永沒有長成一個典型的權貴少爺,他對名利場的一切絲毫不在意,從小被書堆圍繞的他對於書本裡的世界更感興趣。

「我爸是一個會瘋狂買書的人,但我很確信那些書他一本都沒看過。」那全是要價不菲的全套精裝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集、世界旅遊全集、博物館全集⋯⋯每一本都有著精美的皮革書封和厚實的精裝紙質,對蔡父而言,書是象徵品味的裝飾品。

父親不看書,卻鼓勵兒子看,書或許是小康永覺得家中最有趣的東西之一,「我第一次看《金瓶梅》,看得血脈賁張臉紅心跳,想說太精采了吧,原來書是這樣的東西嗎?我爸根本不知道他買了什麼。」

他從《金瓶梅》看到列夫.托爾斯泰全集,書讓蔡康永的青春看得更遠、想得更多,從小浸淫在閱讀的世界,蔡康永擁有比起同儕超齡的觀點與成熟,他知悉世界的形狀並非只是家與學校兩點一線的封閉豪門日常,那些流芳百世的經典著作,在他心底默默埋下一個想法——他想成為一個被看見、被聽見的創作者。

另一個開拓蔡康永視野的東西是電影。

高中時,蔡康永被班上某位同學告知,世界上除了有所謂的商業片、爽片之外,還有其它種類的電影存在。那位同學帶他到一間破舊的二輪戲院,看了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1975)。

劇終跑字幕時,蔡康永攤在椅子上動彈不得,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電影的魔力,他至今仍清晰記得那種震撼,似乎被拉進一部文學小說裡,重新活了一遍。

青少年時期,蔡康永的假日幾乎都泡在「電影圖書館」(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度過,時任館長徐立功注意到這位對非主流片抱持高度興趣的高中生,親切地出借大量VHS錄影帶給蔡康永,「那段日子,我很努力地看了很多歐洲電影,也不管有沒有字幕、聽不聽得懂。」

這股對閱讀與電影的熱忱,使蔡康永注定走上一條與家族不同的道路。原本預計大學畢業後投身電影圈的蔡康永,還是為了父親的要求選擇進修,「我爸的意思是,像他這種社經地位的人,兒子至少要拿個好學校的碩士,所以我念了電影,我讀的科系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研究所』,但我爸在跟別人介紹兒子在幹嘛時,他會把『電視』二字隱藏。」

入學第一天,蔡康永興奮地跟同學聊起柏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黑澤明這些偉大導演,然而同學全部一問三不知,這間專門訓練好萊塢從業人員的系所,與蔡康永所鍾愛的藝術電影創作處於光譜兩端。

但蔡康永未曾感到後悔,相反的,在L.A.發生的一切讓他更理解娛樂工業的本質——這似乎是蔡康永最強烈的人格特質,無論身處環境為何,他總能被動地獲得他所在意的東西。多年後,蔡康永在《痛快日記》裡寫道:「利用體制來擴張權力,比反抗體制要方便多了。」他的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循著這種性格過活,所以直到學成歸國,進到電影產業時,蔡康永的願望甚至不是拍電影,而是一如他最初的念想:寫一本書,然後被看見、出名。

而他後來寫了不只一本,被看見的程度更是超乎他想像。

電視與主持讓他進入大眾眼中

蔡康永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叫《阿嬰》的電影小說,當時他幫該片導演邱剛健編劇,主角是王祖賢。「邱導本身就是一位很強的編劇,他看到我的劇本時,委婉地說必須得改寫,但是允許我把原來的劇本拿去出書,所以我的第一本書就這樣誕生了,《阿嬰》是一部電影與書完全不相干的作品。」

《阿嬰》在當時是非常實驗性的作品,被譽為華人版《羅生門》,刺激不少當時的電影創作者,而蔡康永的小說更擴寫了電影探討核心,也令其影評更受關注。

寫作的確讓他被更多人看見,當年除了施南生慧眼識英雄,剛創立TVBS-G的張小燕也對蔡康永遞出橄欖枝,連續做了《翻書觸電王》和《兩代電力公司》:前者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電視上講漫畫(和電影)的節目;後者則是金鐘史上首次由有線電視台拿下「最佳娛樂綜藝節目獎」的里程碑,宣告一個更年輕、更多元的娛樂時代到來。

在台灣演藝圈堪稱教母級人物的葛福鴻,也找上蔡康永做《真情指數》。蔡康永不知自己何德何能接下這檔來賓都是各領域頂尖人物的主持重擔,尤其TVBS本身不乏專業主播,他不知為何電視台高層會找上他?

《真情指數》上的蔡康永,椅子永遠只坐1/3,像要貼緊對面的受訪者,全神貫注,每次節目開錄前,他會花上兩小時獨自在休息室來回踱步,反覆地閱讀來賓資料與訪綱。「《真情指數》走紅後,我突然有了個光環,變成一個正派的訪問者,但其實我並不是那麼有使命感的人,我只是想把節目給做好,服務好每一位上節目的來賓而已。我訪問沒有什麼訣竅,就是假如錄影通告時間還允許的話,我就會請你再講三個故事給我。」

記者出身、以人物採訪聞名的作家李桐豪曾說,自己的訪問哲學,大多都是藉由觀賞蔡康永在電視節目上的各種訪問而習得的心法;時任TVBS董事長邱復生也表示,蔡康永是他看過所有主持人裡,唯一一位眼睛會一直看著受訪者的人。

主持人在演藝圈是一種非常特別又神祕的存在,觀眾經常能在節目上看見他們身影,但對其內心世界卻又難以窺得一二,蔡康永說,這是個隱形的角色,就跟他寫說話課、情商課時一樣,是一個服務大眾的角色。

「很多人都把我當文化人,我並沒有以這樣的身分自居。」蔡康永說,「我很懂娛樂,無論是寫書或是主持,我很清楚自己該如何服務觀眾。」

娛樂與服務幫更多人找自己

或許是主持人做久了,現在的蔡康永察覺到,自己已沒有過去年輕時那麼愛表達自己了。寫影評、寫作都是表達自己,主持節目和寫工具書則不是。

過去在《GQ》擔任總編輯時,蔡康永理解到雜誌媒體與時尚廣告之間的關係,這是市場法則的必然條件,時尚雜誌的本質,就是創造消費者對時尚世界的嚮往,「正如編輯沒有要把讀者從雜誌的體驗裡給拉出來,我後來做節目的很多想法,都是符合這個標準,我在不同領域所受的訓練,都在告訴我『服務』觀眾的本質是什麼。」

他記得在L.A.讀電影時,教授總告誡學生,要把觀眾藏在完整的幻覺裡,蔡康永說,現在有很多節目主持人喜歡跟鏡頭外的人對話,他從來不做這件事,他絕不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到鏡頭以外的事情上,而是專心待在他所設定的世界觀裡。

「我做主持人最有成就感的部分,就是看到觀眾笑。」所以他越來越理解娛樂的本質,「服務」就是蔡康永一以貫之的核心,他認為這個時代的網紅應該更能有這種體會,人只要出名,名氣可以讓你做任何事,前提是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要服務的對象是誰?

曾經的蔡康永渴望被世人看見,但是他後來出名的理由,全是來自那顆想要服務大眾的心,這件事一直到他寫完《說話之道》與《情商課》系列後越發明朗,原本這些工具書的創作起源,全是蔡康永為了解答自己人生裡的困惑,沒想到卻能幫助更多人找到做自己的方法。

「寫書是痛苦的過程,但你孤獨寫出來的東西,卻讓很多人的人生有了變化,這是我過去完全不敢想像的事。」

蔡康永向我們預告,下一本書將會回歸小說創作,內容是他籌備已久的奇幻題材,他還沒出版過這樣的故事,他形容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矛盾與意外,以前拚命寫文章,是為了想進電影圈,進電影圈後又想著出書,之後莫名其妙獲得主持節目的機會,也讓他出更多的書,拍電影、甚至設計高跟鞋。

「唯一確定的是,你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更靠近你當初最想要達成的那個方向。」蔡康永說,「只是每件事我都是後知後覺,是啊,原來我的人生已做過那麼多事了。」

Head of Editorial Content_ Kevin Wang

Creative Direction & Styling_ Amber Chiu

Photography_ Mr. Triangle

Interview & Text_ Leon Kuo

Talent Manager_ Sylvie Yeh

Assistant_ Peter Pan、Aslan Kao

Makeup & Hair—小莨

Headgear_ 二の君

Wardrobe_Christian Louboutin、Gaute Bespoke、Kenzo、Mykita、Namesake、Zara

馬上成為GQ LINE好友,每週好物話題一次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