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客座評論:從線性發展到通貨緊縮的怪圈

德國之聲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21小時前 • 張俊華
學者的最新預估稱,中國有大約9億人月收入低於3000元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大的林毅夫是中國線性思維的代表。記得在2015年他就提出我們將在明年即2025年進入“高收入階段”階段。按照他的理論,中國在1978—1998年時期是第一階段是低收入階段。在這一時間段,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從190美元增長到820美元。1999—2009年是中國發展的第二階段,即下中等收入階段。2010—2023年則是中國發展的第三階段,即上中等收入階段。而從2025年起,中國便進入了第四階段,即高收入階段。

最新估測

現在回過頭來看,顯然,他的樂觀預測並沒有成為現實。相反,習近平殘酷的清零政策以及後來蹩腳的經濟政策,導致了中國經濟明顯的緊縮。盡管在2017,官方聲稱中國的中等收入族群已超過4億,而習近平政府又在2020年宣告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全面脫貧。但《經濟觀察報》12月7日一個報道,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據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研究並估算,截至目前,未達到中等收入標准的人群數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5%,即低收入人群約有9億人。李實教授的低收入的標准是,月收入低於3000元。

李實教授指出,這9億人群的收入也存在較大差距,一部分群體的收入接近中等收入水平,而另外一部分群體則處於相對貧困狀態。但不管如何,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准並不令人羨慕。筆者以為,如果把中國目前的“實際可支配的收入低於3000元”的人一同計算,即那些表面上其收入似乎高於3000元,但由於每個月支付房貸和車貸等,最終到手的依然低於3000元的人群算進去,總數可能還多一些呢。

李實的估算,跟中國前總理李克強2020年曾在總理記者會上的說法似乎類似。當時李克強斷定,中國有6億人的每月收入僅為1000元。而中國國家統計局此後回應說,該數據反映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如果這樣的話,再看一下疫情後的經濟下行,各地不少企業不是在倒閉、裁人,就是在減薪。連政府部分和事業單位、國企也不例外。

官方數據的水分

當然,為了迎合習近平的在經濟下行時期只能唱贊歌的原則,官方不少數據依然在渲染“形勢一片大好”。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日前還宣布,如果按照2023年個稅清繳數據報告推算,每月收入人民幣3500元以下的超低收入人口逾6億。而中國官方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是如此報道的。

而最近冒出了兩個經濟學家,則對此進行了批駁,以至於他們被官方消音。一位是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他根據經濟增長、就業、消費和投資數據無法吻合的情況推斷,2021年至2023年期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每一年高估了3個百分點,累計高估了10個百分點”。高善文認為當前的失業嚴峻程度和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速有很大反差,並推算新增就業人口比正常狀態下少了4700萬。

另一位是東北證券經濟學家付鵬,他在一次會議演講中說,消費疲軟源於房地產價格下跌,導致一些中產階級房主出現負資產;中產階級又因裁員、降薪等因素產生恐慌,開始大幅壓縮支出。這種消費能力的下降不是短期現象,而是一個結構性的轉變。付鵬對目前政府實現這個結構轉變的能力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他說,“由於問題深重,政府通過加槓桿刺激經濟的措施,已難扭轉中產階級迅速萎縮的趨勢”。付鵬的分析不是沒有根據,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包含了中國70%的家庭財富,持續的危機會削弱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

事實確實是這樣:中國今年經濟表現不佳,官方陸續出台紓困政策,但迄今未開花結果。今年房地產危機持續惡化,地方政府債務高企,消費疲軟不振,出口乏善可期,企業與資金繼續外流。中央確實也推出了各種措施刺激經濟,但官方的刺激措施已無法像2008年那樣奏效。

過去傳統三大經濟火車頭,基礎建設投資、房地產和出口,近年都面臨停滯。房地產業佔GDP高達16%,加計基建投資更佔到約24%,但房地產已無火車頭的拉動效用,無法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甚至成為拖累因素。而基建投資由於地方政府債務繁重,已無法像以往那樣大手大腳地操作了。

習近平的嘗試和新的許諾

至於出口實際上正是習近平對提升中國經濟希望的寄托:因為習近平自2020年就開始努力,希望通過發展高科技的工業,並出口它們的產品(如新三件:即電動車、車用電池、太陽能板), 來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即用高科技產品來替換原來的經濟動力,即房地產和國內的消費,但顯然,由於他不精明的經濟外交(如傾銷),在國外阻力重重。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明顯下滑,中國的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生活負擔日益加重,以致於到了有人“吃了上頓顧不了下頓”的地步。中國目前法拍房劇增、無家可歸的人增加,以及無差別害人的事件愈演愈烈,無不說明了這個“重返集體貧困”的問題。面對上述問題,中央層面不能說一無所知毫無感覺,在本月的幾個重要會議上,中央層面已經釋出了“異常緊迫”的信號。習近平自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出如下的許諾:

即“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迄今為止,習近平更關心的實際上是他的所謂“新生產力”,而非百姓的生活質量。中央寧願為制造業多花錢,也不願意為百姓提高收入。

中國能走出通貨緊縮的怪圈嗎?

在本月11至12日在北京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作出如下決定,即2025年要提高財政赤字率、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適時降准降息以保持流動性充裕,以及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等宣示,未公布具體的政策措施。換言之,中國2025年的財經政策將因此從保守走向寬松擴張。這意味著,決策者可能設定高達4%的高於往常的赤字目標 (以往的上限是3%),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印鈔票去買國債, 從而為增加中央政府借款以提振經濟奠定基礎。另外,2025年政策利率極有可能下調40個基點,如果是這樣,這將是自2016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但上述的各項宣示重點主要仍偏向“增加政府的開支”,卻缺乏如何“增加民眾的開支”以促進消費。 最終,習近平上面一大串許諾即有可能成為一張空頭支票。

現在看來,中國至少在今後一兩年內很難擺脫通貨緊縮的怪圈。所謂通貨緊縮就是由於有效需求的嚴重不足導致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下降,而人們的購買意願的低下則又促使前者價格再進入一個新的一輪的下跌(主要工業產品,日常用的食品例外),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中國的通貨緊縮現在正在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並非是通過印鈔票能解決的。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harpoon
    高度依賴出口市場還故意到處嗆人的想有多好
    16小時前
  • Woooooo
    很多經濟學家不懂社會學不懂政治,所以滿懷幻想地線性預測。這種空有學位的白癡本來就有很多。今年我身高165,明年170後年175,哇,所以大後年180,穩定成長十年,預期220公分應該合情合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15小時前
  • Sun
    大把銀子給德國之聲!
    16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