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未來大人物】每年近千人溺水且死亡率過半,「你真的會游泳嗎?」

未來大人物

發布於 2023年08月28日10:36 • 關鍵評論網 陳淑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台灣溺水事件近千件,但台灣教育除了讀好書之外,卻不一定要學好游泳。每年的海水泳域救上來的溺水人都說自己會游泳,而且還發生很多奇奇怪怪的溺水事件…

也有人在室內泳池能自在游泳,但一到踩不到底的深水泳池、戶外海水泳池卻不敢游泳了。(Photo Credit - 張景泓)
也有人在室內泳池能自在游泳,但一到踩不到底的深水泳池、戶外海水泳池卻不敢游泳了。(Photo Credit - 張景泓)

「你會游泳嗎?」曾經在福隆海水浴場擔任救生員的張景泓分享,幾乎溺水的人都說自己會游泳,但再細問後幾乎都「根本不能算會游泳」。

在海水浴場擔任救生員工作的張景泓,在救了許多人後深深感覺應該從「教大家防溺自救」開始,他創辦「像一條魚LikeAFish」游泳教育品牌,期望讓台灣的游泳教育先以防溺自救為主、接續才是教游泳技巧。

你真的會游泳嗎?請更了解自己

張景泓說:「台灣的教育雖然有游泳課程,但大多還是以讀書為主導,例如若孩子書讀到可以考上台大、卻還沒過關游泳課,難道學校會當掉他?根本不可能,台灣還是一個學業導向的教育環境。」

「我常常會問人說你會游泳嗎?大家都說會。但再進一步追問會不會換氣、能不能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泳?如果這些都不行的話,根本就不算會游泳或能自救。」不能自行在無法踩到底的水中漂浮或游泳,就不能算會游,偏偏這是學校不會教的領域。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至2022年近5年溺水事件,平均每年就有902人溺水,死亡者近6成達536人。每年集中在6-10月之間。

和平島地質公園擔任救生員的阿忠呼籲,從游泳池到半開放性水域戲水時,即使對水性再好的人也建議要有具備一些下水觀念,「例如來到開放性水域或泳池時要先停下來看環境、哪些地方適合行走。也可先詢問救生員哪邊是可踩到底等地形地勢。另外請不要怕丟臉,不闇水性就請使用浮具。」

什麼都不奇怪的溺水狀況

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裡的半開放式海域海水泳池,每年夏天都會湧入大量遊客前來。海水泳池是利用過往架設在海邊的九孔池區域開放給遊客游泳,已經是相對性來說安全的海水泳池場域。「但每年還是都會發生一些奇怪的溺水事件。」

和平島地質公園的半開放式海水泳池,一年四季都有熱愛游泳的人前來。阿忠與其他救生員每天都繃緊神經應對。(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和平島地質公園的半開放式海水泳池,一年四季都有熱愛游泳的人前來。阿忠與其他救生員每天都繃緊神經應對。(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已經從事救生員7-8年的阿忠說:「近期就發生一件讓我們都很驚嚇的事,現場泳客穿著救生衣竟然被自己救生衣困住溺水。他頭在水面下持續了20-30秒,還好我們發現丟下泳圈時,他自己自行解開了。這應該是核心不夠、對自己浮具也不熟悉導致的。」

「更常看到的還有一家大小出來玩,會游泳的爸爸帶著小孩、老婆下水,結果小孩老婆害怕踩不到底就把爸爸當成浮具在抓與壓,通常到最後就會是爸爸溺水。」

阿忠還分享遇過的無奈狀態:「更有遊客雖然不會游泳也帶了泳圈與浮潛的呼吸管與面罩,但在海邊風一來把泳圈吹走,他還去追泳圈,卻忘記自己根本不會游泳,緊急時也不會記得善用呼吸管,接著就溺水了。」

長期從事帶領國內外水上活動並開設運動生活頻道的運動導遊高士軒,近年帶著遊客在北部地區的平緩水域展開SUP活動。「我發現每次參與者不小心掉下水時,即使已經身穿救生衣還是會有人緊張到幾乎溺水。這時很需要的是冷靜與旁人提醒他周邊就有浮具可用,不要慌亂。」

高士軒更提醒大家,近年來流行的美拍文化,很多年輕男女都會為了拍美照而把救生衣脫下,但不擅水性的人一個失去平衡就會掉下水。「我們也再三提點大家,要脫救生衣拍照可以,但請一定要靠岸邊或者至少在可以踩到底的水域進行。遇到這些拍照時刻,其實我們教練們也都會繃緊神經注意。」

溺水的狀態千奇百怪,在和平島地質公園裡,甚至還會將溺水特殊案件調出監視影片來看,當成教材來使用,讓所有在第一線的救生員更了解泳池跟開放性水域的大不相同。

防溺自救教育的貫徹

也因為每年溺水事件曾出不窮,創辦「像一條魚LikeAFish」游泳教育品牌的張景泓深深覺得該用教育來改變現場。「之所以會以荷蘭式教育來當作教學主題,就是因為這套教學是根據實際狀況設計的,著重在溺水時的應變。」

張景泓分享「防溺自救」五大重點:

  • 立泳踩水技巧請練習:
    在戶外幾乎是踩不到底的水域,意外常常發生於此,所以要讓自己擁有能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浮起來的踩水技巧。
  • 練習不戴泳鏡在水中張開眼:
    意外發生時也幾乎不會是配戴泳鏡的狀態,也請大家在海水溪水場域時練習張開眼。(一般泳池因為添加消毒劑所以張眼才會刺痛)
  • 請練習著衣下水的體感:
    穿著衣服全濕狀態下的浮力動作都跟泳衣完全不同,而這也是意外時常會遇到的狀況,也請練習以此狀態游泳試試看。
  • 認知可救命的浮具:
    落水時會極度慌張失去理智、且不一定會有人立刻前來營救。請平常時就認知能浮起來的水中浮物,例如身邊就拉得到的浮板、救生衣。甚至是寶特瓶、保麗龍箱等都能成為救命物件。
  • 恐水的人也都該要知道溺水知識:
    請不要學習戲劇場景中奮勇跳下水救人的帥畫面,溺水時的人會因為求生本能奮不顧身將身邊所有抓得到的物件往下壓以換取自己浮出水面,沒有救生技巧的人絕對不要靠近。最直接方式是找到岸邊所有會浮起來的工具如救生圈、浮球、保麗龍甚至是空寶特瓶丟向溺水者,都比自己靠近來得安全且有用。
先學會防溺自救知識,再學游泳。(Photo Credit - 張景泓)
先學會防溺自救知識,再學游泳。(Photo Credit - 張景泓)

溺水絕對是一件嚴肅看待的事情,同時水域教育也該是用親水且了解水的方式來教導。但大部分人仍有「戲水=危險」的觀念中,張景泓希望可以透過教育推廣的翻轉,讓大家都能不怕水,敞開心胸面對圍繞著台灣四周的美麗海洋,能夠愛上水、也要能安心戲水。

在踩不到底的水域裡也能韻律呼吸,是自救的第一步。(Photo Credit - 張景泓)
在踩不到底的水域裡也能韻律呼吸,是自救的第一步。(Photo Credit - 張景泓)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楊士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