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是去強調孩子犯了什麼錯再「懲罰」他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2年01月24日02:24 • 趙大樹

常有家長問我,該不該處罰孩子?

我常常反問:「為什麼要處罰?目的是什麼?」

目的不外乎是:要讓孩子聽話、記得教訓、讓他以後不敢再犯、讓孩子知錯…。

可是,真的有效嗎?

 

事實是,有時有效,有時無效。

而且慢慢隨著孩子長大,愈處罰愈皮,可能會變成陽奉陰違,甚至開始說謊。

那怎麼辦?

#

 

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例如:孩子把水打翻了,可以教孩子水打翻了,可以拿抹布擦乾淨。

在孩子還做不到時,我們可以做給孩子看,或是讓孩子練習做一部份。在孩子還不懂得自我控制,不知道該怎麼做時,我們可以讓孩子經驗「自然結果」,或是「合理結果」。

1.自然結果

例如:孩子不穿鞋子,踩到大太陽下的馬路,腳會燙到,像這樣,在安全的狀態下,讓孩子去經驗自己行為的後果,就是「自然結果」。

但是,通常我們都會在事情還沒發生前,就阻止孩子去試,或是幫孩子收拾,

結果我們跟在孩子後頭,又忙又累又氣,也剝奪了孩子經驗「自然結果」的機會。

2.合理結果

例如:無法控制自己,一直打人或是推人,就會被限制行動,只能暫時坐在旁邊看別人玩,等到可以控制好自己時,才能再去玩。

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立即的危害時,就可以讓孩子經驗「合理結果」。但是不收玩具,等下就沒有點心可以吃,這就不是合理結果,因為這是兩件不相關的事,我們可以讓孩子去承受不收玩具的合理結果,也許是玩具會被收起來,一段時間不能拿出來玩。

 

經歷闖禍的後果,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下次,孩子看起來又要闖禍時,可以先判斷是不是有危險。

如果沒有危險,可以先別介入,想想怎樣讓災情不會超過我們的負荷,而且可以讓孩子去經驗自己行為的後果。例如:孩子在牆上塗鴉,可以請孩子想辦法刷洗乾淨,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牆壁弄髒了,很難洗乾淨。可以讓孩子試試,要洗乾淨有多難,如果孩子做不來,可以請孩子在旁邊看我們怎麼處理,處理完才可以離開。讓孩子有機會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是在孩子還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我們可以協助他,或是做給孩子看。

如果有危險,可以想想,怎麼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孩子抓傷人,除了道歉,可以請孩子安慰哭的孩子,等到對方哭完才可以離開去玩,或是幫孩子擦藥…,重點還是幫助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是經驗的動物,如果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時,慢慢的,孩子會去思考,要不要付出那樣的代價。如果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事情通常會一再的發生。或許孩子付出的代價就是被罵,但是罵完了,孩子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善後,或是下次可以怎麼做。

透過經驗自然結果或是合理結果,可以讓孩子有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下次孩子又犯錯了,邀請大家練習,不是去強調孩子犯了什麼錯,而是這件事不能這樣做,怎樣做會比較適當。還有,陪孩子一起去收拾善後,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吧!

 

Photo:simon thomas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許資旻、王信惠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