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台灣火箭產業高飛

科學人

發布於 2022年07月15日04:00 • 魏世昕、吳宗信

走一條不同的路,台灣火箭科學家自行研發混合式推進系統,以製造衛星載具 火箭為目標,期許高度跨領域整合人才,並開創新產業。

(影像來源:Unsplash)
(影像來源:Unsplash)

不曉得你是否看過「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是描述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波尼克1號」。這枚衛星吹響了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號角,也啟發了住在美國煤林鎮的高中生希坎姆,讓他決定走一條不同的路,與朋友一起製造並發射火箭。他們曾迫於現實環境一度放棄,在老師的鼓勵下,後來獲得全美科學展覽會優等獎。這部電影相當感人且寫實,劇中發射的糖火箭就是使用以糖為燃料的固態火箭推進劑,而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也是從自製糖火箭開始的,當時ARRC還沒成立。

台灣在火箭相關的科普教材並不如美國發達,火箭製作與發射的零組件皆需自行設計並研發。2007年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本文作者之一)開設了「火箭推進理論設計與實作」課程,並在2008年6月22日發射了ARRC團隊的第一枚與第二枚火箭APPL-zero。雖然兩枚小火箭並不如預期升空,其中一枚還炸成天女散花,但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們原本對於火箭實作課程的想法:「火箭」真的可以如此觸動人心;學生見證自製火箭發射而感動流淚,這幾乎是打造其他工程系統無法比擬的。製造並發射火箭是需要一群人「做伙作夢」、「做夥拍拚」才有辦法成功的夢想。直到今日,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仍有幾位在ARRC持續實踐火箭夢,這群初心不變的年輕人令我們由衷感動。

四種火箭比一比

在所有科技當中,火箭與太空科技是相對特別的領域。不單單是研發的困難性,還必須結合電子、機械、資工、材料、化工、控制、通訊等跨領域人才。火箭研發成本高昂,皆是由政府主導的戰略科技,可謂不惜成本。火箭升空後大多難以回收,為了達到最有效利用,火箭設計追求的是運載效率。常見指標是酬載比(payload ratio),即酬載重量與火箭的總重量比,數值越大表示同樣的火箭重量可以運載越重的衛星。影響酬載比的主要因素包含火箭結構重量比、引擎推進性能(比衝值)等。依據公開資料,火箭實驗室公司(Rocket lab)的電子火箭酬載比大約1.8%,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酬載比是1~2%,而火箭結構重量比約10~20%,其餘80%以上為推進劑重量。也就是說,100公斤火箭僅能運載1~2公斤衛星進入軌道。

因火箭的重量龐大,為了瞬間產生足夠推力,目前運載火箭推進系統仍舊以化學反應火箭為主。種類可再細分為單推進劑火箭、固態火箭、液態火箭與混合式火箭(參見40頁圖)。除了單推進劑火箭是透過觸媒與推進劑反應而產生推力外,其餘三種皆為混合燃料與氧化劑的雙推進劑混合燃燒產生推力。

燃料與氧化劑的組合相當多樣。固態火箭中常使用的固態氧化劑包括過氯酸銨(NH4ClO4)和硝酸鉀(KNO3)等,固態燃料則是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和金屬鋁粉為主。而常見的「沖天炮」是以黑色火藥(硝酸鉀、碳粉、硫粉的混合物)做為固態燃料。因為燃料與氧化劑在點燃前就混合完畢,燃燒反應效率極佳,但無法調控燃燒反應速度與推進器推力的大小(飛行速度)。在推進器排氣方面,為了有更好的燃燒效率與穩定性,使用HTPB的固態火箭中常會有其他添加物,再加上過氯酸銨含有氯,因此污染程度是四種火箭類型中最高的。糖火箭所使用的氧化劑為硝酸鉀,成份不含氯,污染程度也就較低,缺點是推進效率較差。另一種較先進的固態推進方式,是使用二硝醯胺銨(ammonium dinitramide)為氧化劑,其密度與比衝值均高於傳統的過氯酸銨,燃燒後不會排放含氯化合物,相對乾淨且環保,缺點在於儲存時容易受潮分解,尚待更多的研究加以改良……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1年第230期04月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