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校長互評】2023大學辦學績效卓越:成大二連冠,龍華科大衝第三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3年03月06日02:36 • 發布於 2023年03月02日13:00 • 吳佩旻

《Cheers》自2015年起舉辦「大學校長辦學績效互評調查」,鼓勵大學校長密切交流、借鏡彼此經驗,也讓外界看見各大學短期進步的績效,跳脫長期被分數排名綁架的刻板印象。

今年《Cheers》邀請143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進行互評,共計回收1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7%。究竟今年大學校長艦隊,出現哪些值得注目的重要表現?在上百位校長眼中,哪些學校最有潛力迎戰未來世界?

2023年調查結果,由成功大學蟬聯冠軍,憑藉突出的產學合作與永續發展,拿下該校史上最高29票;榜眼為今年異軍突起的「大黑馬」龍華科技大學,因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做法備受肯定,票數比去年翻倍成長達22票,名次大幅躍升9名,寫下歷來最好成績;探花則是以創新教學聞名的逢甲大學,比去年進步一名(圖表1)。

前3名均勻地分散在頂大、科大、老私大,正足以看見近幾年大學進步的多樣性。

此榜單每年競爭激烈,《Cheers》今年將「績效卓越」的入榜標準,從鼓勵性質的至少3票門檻提高到5票,今年共有16所大學摘下桂冠,包含國立9所,私立7所,從第4名起依序為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第5名)、台北科技大學(第6名)、台灣科技大學(第6名)、台北醫學大學(第8名)、台灣大學(第8名)、銘傳大學(第10名)、中山大學(第11名)、台灣師範大學(第11名)亞洲大學(第11名)、明志科技大學(第11名)、東華大學(第11名)、靜宜大學(第11名),其中有6所皆獲得5票。

觀看整體榜單,科大占4成,且北中南均衡。顯見大學校長只要認真投入,同儕都能立刻感受到,並樂於給掌聲。銘傳大學、明志科大、中山大學及東華大學皆摘下歷年最佳排名。而明志科大從2017年的36名,至今擠進第11名,表現亮眼。

產業鏈結:接軌國際,培育跨界人才

今年上榜的學校為何獲得青睞?仔細觀察各校校長們的推薦理由,可得出3個關鍵字:教學創新、國際化、產學鏈結

成大及清大近年在院系規劃及招生策略上均積極創新改變,如成大首創虛擬學院College X,培育頂尖跨域人才;清大也推動「跨領域專長」制度,培養能解決複雜問題的人才。

清大校長高為元表示:「除了鼓勵學生學習不同專業,更重要的是能跟他人跨域合作,就像你必須走進廚房才會知道,原來做一道菜,需要這麼多人協力。」

此外,中山大學及清大也因積極突破招生限制,獲教育部核准設立學士後醫學系而受其他校長推崇。觀察已合校的陽明交大,正因工程與醫學兩項重要學習資源互補獲得肯定。

長期名列前茅的逢甲大學,也因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學方式,推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從構思、設計、執行到操作學習歷程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專題式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創新實作力,受到大學校長推崇。

此外,在國際化趨勢下,如何在世界地圖上被看見,也是各大學不約而同的發展方向。

如成大就首創將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納入校務發展計畫,並成立全台第一個以推動永續教育及研究的「永續書院」,與鄰近中小學、形成策略連盟,擔任城市永續發展的智庫。

台師大也透過積極布局雙語教育,成立台灣第一所提供國際文憑(IB)教師證照的師培機構,並積極開展EMI全英語課程,獲他校推薦認同具有國際化視野。

台師大校長吳正己指出,台師大與國際名校劍橋、耶魯、UCLA學等校均已建立雙邊合作關係,並獲選為教育部雙語重點培育大學,目標希望將台師大打造成為一所國際頂尖學府。

隨著產業瞬息萬變,大學也紛紛開始跨出校園,與業界緊密接軌。觀察今年入榜的學校,無不投入心力加強產學合作鏈結,其中長年耕耘的龍華科大,造就今年大豐收。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明言:「我們的辦學目標很明確,就是培養務實、對產業有幫助的人才,我們也鼓勵老師不要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而是與業界合作產出技術報告,學校會給予獎勵。」

台科大也因與校友關係密切,以產學合作為辦學主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的「2022全球大學就業力排名」中進入百強。

可見,與國際接軌、掌握產業脈動,已成為大學校長須思索的辦學方向。

學用落差:跟上產業變化,需不斷創新教學方式

綜覽高教大環境,缺才情勢仍持續影響大學辦學。

據教育部預估,120學年度因虎年效應,畢業生將跌破17萬人。根據考試分發會統計,2022年走完全部入學管道後,仍有51所大學有缺額。

詢問各大學校長,除了思索未來發展方向外,當前面臨最大的工作壓力為何?毫無意外地,「招生」居首(70.7%),其次為「財源籌措」(60.2%);「創新研究不足」與「國際聲望排名」(23.6%),齊居第三(圖表2)。

內有招生與財源壓力,近幾年大學也飽受外界批評,尤其學生畢業後「學用落差」嚴重,不符企業所用。

面對此一批評聲浪,大學校長的看法呈現兩極,認同與不認同皆有。46.8%對學用落差嚴重表示同意,不同意為53.2%(圖表3)。

進一步詢問校長造成此落差的主因,有36.8%認為源自「產業變化太快,教學難跟上」;有33.3%認為「教授較封閉,對產業了解不足」;也有15.8%認為「問題解決導向教學創新不足」,必須調整教學方式(圖表4)。

軟性技能:比專業技能更重要,影響職涯發展

我們也同步詢問2000大企業人資主管對學用落差原因的看法。企業的首選看法其實與大學校長相同,亦即產業變化太快,別說大學跟不上,連企業本身也難以招架。換言之,企業在抱怨的同時,也深知問題的根源不全然在大學身上。

反而企業提出一個回饋值得大學注意。企業認為學用落差的第二大關鍵因素,並不是專業技能,而是軟性技能的培養,例如抗壓、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等,而生涯探索與實習、實作也較不足。如何強化專業學科以外的學習,顯然值得大學校長從教學願景上重新思考(圖表5)。

至於超過半數不認同企業對學用落差批評的校長中,有近5成認為「企業也應投資人才培育」;另有近3成指出「學用落差不全然是大學造成」,並有約一成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不應有此批評」(圖表6)。

無論學用落差的責任歸屬於誰,在全球人才荒下,大學在未來勢必得更清晰擘劃人才培育藍圖。

究竟大學校長認為,未來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根據調查,前3名分別為「解決問題能力」(79%)、「韌性與適應性」(54%)、「跨域整合能力」(54%)及「團隊合作能力」(52.4%)(圖表7)。

另一方面,詢問校長「目前大學生最欠缺的能力?」,前3名卻是「韌性與適應性」(58.9%)、「國際觀視野」(54%)、「情緒調適能力」(46%)。由此可見,大學育才方針必須積極調整,以孕育出未來時代所需的關鍵人才。

巨變的世界,使得大學亟需調整步伐,但同時,政府、企業的角色也必須加入,整合三方資源來培育未來人才,更有機會提高贏面、扶植國家進步。《Cheers》將持續透過調查追蹤高教走向,盼作為橋梁凝聚各方之力,為台灣的年輕學子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

《Cheers》「校長互評」調查說明

本調查係針對國內143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發放問卷,並請其推薦至多3所近年來辦學績效明顯進步或成長的大學。調查時間自111年11月8日至111年12月21日止,總計回收1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7%。其中,共有112位校長推薦1~3所學校不等。

以各校被推薦總次數高低做排名,今年榜單為獲5票以上之學校。排名相同的學校,則依校名筆畫由簡至繁排序。

加入Cheers LINE好友,即可獲得2023職場最強懶人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