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壯世代」一詞爆紅,泛指戰後嬰兒潮世代,目前約50至70歲族群。雖然近期政壇上爆發「壯世代」爭議事件,但不爭的事實卻是,愈來愈多熟齡族顛覆刻板印象、加入重訓行列。一位年逾六旬的「運動小白」,從過去的運動絕緣體,訓練9個月後,如今每月跑量106公里,不但揮別大肚腩,還減重12公斤,連糖尿病也控制得宜。他怎麼做到的?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台中市的東區台中公園一期社宅中,打造全年齡族群運動空間「體能實驗室」。62歲王先生說,他年輕時工作繁忙,飲食不講究,睡眠品質也不佳,更沒有運動習慣,整體生活習慣差,經年累月養成大肚腩,稍微活動就氣喘如牛。
去年4月,王先生經友人介紹報名馬拉松活動,事前除了參與跑步訓練,也接受22堂重量訓練課程;活動結束後,幾位年齡相近的學員,有感運動益處多多,仍相約繼續重訓至今。
運動小白9個月甩菜鳥期,日日重訓每月跑量逾百公里
王先生說,重訓目標是主要是為提升肌耐力,維持身體平衡,減緩肌肉流失。9個月下來,除了肌力、體力都變好,擺臂等伸展動作靈活自如,還意外成功減重12公斤,連糖尿病相關指數,半年來都維持正常值範圍,令看診醫師驚豔萬分。
「現在不運動就渾身不對勁,我算是脫離菜鳥期!」他笑說,近數個月來,已維持每月跑量達106公里,每週例行跑3次。重訓則天天做,即使沒到健身房訓練,家中也購置簡易器材,包括啞鈴、彈力拉繩等,每日堅持自我挑戰,畢竟上了年紀,唯有練好體能,才能做更多事。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台中市的東區台中公園一期社宅中,打造全年齡族群運動空間「體能實驗室」。黃菁慧攝
體脂降、肌力增!開瓶、跨坐機車不吃力
65歲小學退休教師Emily(化名)說,即使過去就深知重訓相當重要,但因害怕始終不敢輕易嘗試。幾年前,Emily發現,自己跨坐摩托車開始變得困難,甚至打開寶特瓶蓋子明顯費力,讓她警覺力量不足,連日常生活簡單動作都有局限。
Emily表示,去年4月馬拉松活動落幕,她仍持續參與重訓至今,過去困擾問題迎刃而解,如今跨坐摩托車自如,骨骼重量與肌力也增加,體脂肪更下降2%以上,現在走約2.7公里路程,不像過去要花40分鐘還氣喘吁吁,半小時就能輕鬆完成。
她說,自己目前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除了運動,也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參與,才能盡量「健康變老」。人人都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能走出門就應多活動,有助維持身心健康。
翻轉長者對重訓迷思,突破恐懼、建立信心是關鍵
健身教練徐先生指出,就自由重量訓練來說,其基本原則適用各年齡層,包括一般年齡層、熟齡族,乃至進階職業選手。主要差別在於,長輩往往因恐慌而缺乏信心;因此,訓練初期,重量強度、動作難易度,都應從基礎階段起步,並協助建立成就感,確保他們感受自己做得到,才能持續進步。
徐教練強調,對專業教練來說,學員年齡不是絕對值,他曾帶過84歲學生重訓,也遇過年輕人體能表現十分不理想。除非熟齡學員身體狀況特殊,或有慢性疾病等,否則訓練介入時間點,愈早愈好,及早訓練強化身體機能,面對老化相對更有餘裕。
徐教練(右)強調,對專業教練來說,學員年齡不是絕對值。黃菁慧攝
健身教練張小姐表示,除了在健身房授課,也定期到社區關懷據點帶著長輩運動。她發現,不少長者要「有伴」才敢運動,就像一般人嘗試新事物,也會害怕被大家注目,此時若有一群人互相推動,就更容易踏出第一步。
張教練說,她曾帶過一位近7、80歲的中風長輩,僅能使用單側身體活動,但仍努力跟著團體負重訓練,完全不想放棄,即使身體受限,依舊展現驚人企圖心,令她十分感動。此事讓她更確信,一般長輩一定也能做到,只是要有正確引導與陪伴。
她也提到,教學現場中,不少長者對重訓仍有誤解,擔心拿重物會傷身體,或是擔心會傷脊椎。不過,若有專業教練在旁指導,透過適當引導,讓長輩逐步嘗試,導正觀念,展開漸進訓練,就能克服恐懼、翻轉迷思。學習步調雖較慢,但只要願意開始累積,就有機會突破自我,重拾身體控制能力與自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