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指考再見!給考生的 3 個人生提醒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8月09日09:08 • 發布於 2021年07月30日05:16 • 劉政暉/Nuevaidee.新點子
指考再見!給考生的 3 個人生提醒
指考再見!給考生的 3 個人生提醒

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以下簡稱指考),終於在 7 月 30 日劃下句點。

「句點」兩字,除了是指因為疫情,有史以來首度「兩次延期」的這項入學考試,讓不少考生持續處於課業與三級警戒的雙重壓力;也是因為考試的結束,等於宣告舊有考招制度的終結。

這群考生的下一屆學弟妹──接受 108 課綱、「素養」教學與出題方式的學生──將以「學習歷程檔案」、「素養考題」取代目前的「備審資料」、「一綱多本考題」,作為嶄新的升學依據。

而這群剛考完指考的孩子,與在中華文化千年科舉制度下的慘綠少年們一樣,或許之前已經嘗試過特殊選才、申請入學等方式,才來到最後一種升學路徑:指考。在面對下一屆新課程、新考題、新升學制度的未知,這場考試無非是背水一戰。

我們或許會好奇:「奇怪,怎麼教育制度一直改,現在的孩子還是跟過去一樣背負那麼大的壓力?」以及「那面臨 108 課綱的下一屆學生,是否還會如此高壓?」

撼動全球的《成功的反思》一書中,哈佛教授邁可.桑德爾為我們點出美國現存、越來越興盛卻扭曲的「文憑主義」,以及蔓延在當地學生間的「隱性完美主義」傳染病、成就偏執現象。反思臺灣,我們整體的社會氛圍不也是如此嗎?在這些趨勢的持續加劇下,上述的兩個問題應難有解方。

不過,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本文將試著給予剛完成指考,或甫從高中畢業的學生們 3 個「小提醒」,願這群即將跨入成人社會的年輕人們,能有機會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己的無悔人生。

找回,錯過的人與人的連結

高三畢業生們,你們可能是近代臺灣史上命運最為「特別」的一群學生。

出生於 SARS 肆虐的那一年、高中畢業於 COVID-19 突破臺灣防疫破口的時間點。在 2021 年 5 月中旬疫情突然升溫之時,你們(包括尚未從書海裡抬起頭的指考生在內)已經回到家、坐在書桌前,猛然發現自己得透過螢幕和同學們說「畢業快樂」了。

比起以特殊選才、繁星等方式入學的同學來說,指考生已經少了一大段得以恣意和朋友聊天、出遊、分享心事的日子。而考完試,終於等到疫情降溫、逐步解封的現在,應正是主動去和自己的高中生活,好好道別的時刻。

這件事為何重要呢?

佔據臺灣等國社會主流意識的「新自由經濟主義」,過去 30 年間驅動了越來越高的房價、越來越失控的物質慾望,說正格的,年輕人們,你們未來大大小小的生存壓力,比起剛經歷過的升學壓力,還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無論如何,在思考快速奔放、情感極速增熟,且少有利害關係的「高中時期」,曾感動你的老師、曾幫助你的同學、一段段青澀美好的回憶──這些純粹的關係與連結──都將是大家在未來面臨生活挑戰時,能幫助你們找出初衷、找回自己、找到希望的關鍵。

當然也請別忘記,那一群靜靜地在過去 18 年間,守在你們身邊的家人。請一併把握時間,好好在離開家之前,和他們抱一抱、說聲謝吧!

把握,「活在當下」的這一刻

人的一生,只有一個 18 歲。

你或許會說,每一個歲數都是特別的。可是,畢竟「18 歲」在刑法、修改在即的民法上,都被認作「成年」的概念,因此,現在的你們也可被視作「對自己負責」的起點。

在國外早已風行多年的「Gap Year」,源頭可追溯至 19 世紀德國的「漂鳥運動」(Wandervogel)。當年不少年輕人選擇在成年的時刻,走入自然、走上街頭,希望能暫時擺脫整體社會上,培養他們成為中產階級或資本家的單一價值觀,以看似「不事生產」的徒步旅行或社會倡議等活動,充實自己的內在、壯大自己的視野,累積生命的厚度。

而你們現在,正處於這個關鍵時刻。

雖然時空背景、國情都有很大的差別,但事實上,臺灣社會對學子的期待,卻與百年前的德國幾乎無異,也因此百年前的年輕人曾嘗試所做的,也十分適合參考一番。

啟發筆者最深遠的一位旅行作家──澤木耕太郎,在 40 年前大約 25、26 歲時決定橫跨歐亞大陸。在他回國後寫下的《深夜特急》叢書,迄今還是日本年輕人們的「聖經」。雖然目前因為疫情,讓出國旅行這件事的難度更高,但我永遠記得澤木在書中提及:每當他遇到剛成年的國外旅行者,總會對這些年輕生命的不可預測、不可限量感到羨慕與期待。在我眼裡,各位年輕人們,你們正是有著無限可能、不可限量呀!

雖然你想做的事情,一定會有做錯、做不好的機率,但也請你們相信,只要做這件事不犯法、沒有生命的危險,現階段的你,正將是人生中最有「本錢」承受失敗,最有「力量」重新站起的時刻。

想學個新才能、到新城市生活,或是想用積蓄累積投資能力、想推動某項社會議題,請放手去做吧!時間不夠嗎?或許也能好好跟家人談談「Gap Year」的可行性。

畢竟年輕,真的只有一次。

許自己一個開放性的未來

不可諱言,現代社會的競爭白熱化,「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早已過去,「焦慮」幾乎成為每一位學生、家長、老師的共通情緒。英國學者所寫的《下流世代》一書中,直接點出現階段「已工業化」國家的年輕人比上一代「貧窮」,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而最近,各國政府面對疫情最常推行的經濟政策應屬「紓困」了。這個解決短線問題的措施,雖能暫解燃眉之急,但只要產業結構不改變,長遠的問題還是存在著。更別提這些撒幣的債務、挪用國家預算的後果,真正得承受者,也包含你們在內的臺灣年輕人。

不過,這個很難讓人樂觀的現實,並非是要大家裹足不前,反倒是想鼓勵各位,或許該是時候好好檢視自己生命中,除了「錢」之外,是否還有更想追求的事物、目標呢?

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不斷地強調社會上充斥著「公領域」、「私領域」混淆的問題。意即,她發現世上多數的人們,常常僅以「私領域」的欲求作為人生目標,並將促進社會共善的責任,視作一項負擔、令人嫌惡的事務,而這個讓每個人擔心害怕的惡性循環,似乎正是包含臺灣在內的國家與地區,所遭遇「公民意識不彰」最根本的問題。歷史也證明,只要政治不清明、民主不踏實,社會總有一天會反噬每一個人。

因此,如果你對於讓世界變得更好,有那麼一絲絲的想法、想像與期待,不妨研究看看,應該也有人與你有共通的想法,或甚至已經實際在執行了。

與你們年紀雷同的瑞典女孩 Greta Thunberg,早在多年前就發起了全球性的「為氣候罷課」(Skolstrejk för klimatet),也曾獲邀至各國進行演說。另外,因世界衛生組織(WHO)打壓而錄了抗議影片的臺灣年輕人林薇(也是《換日線》專欄作者),因自身經驗而與夥伴成立了「小紅帽」,推動「月經正義」的理想,近日更獲得英國「2021 黛安娜人道主義獎」之肯定。

指考完了,考得好嗎?

無論結果如何,請相信我,你們人生的路還好長好長。何不思考看看,升學之餘,你還希望「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任何一件「小事」,都值得「大大」用力地去做做看。

接下來的人生,請你們為「生命」而活。許自己一個開放性的未來吧!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年輕人,等待著你們是即便努力,也無法得到公平回報的社會
●越在地,越國際?連這個都不了解,臺灣年輕人拿什麼「走向世界」?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