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他的驚天一跳,開啟「叛逃」的歷史時刻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9月01日10:38 • 發布於 2021年08月23日07:12 • 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他的驚天一跳,開啟「叛逃」的歷史時刻
他的驚天一跳,開啟「叛逃」的歷史時刻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在 1949 年正式成立後,很快地便開始著手進行國有化工作,以實現社會主義理想。1953 年,「玫瑰行動」(Aktion Rose)正式展開,將波羅的海一帶的德國北部城市中,無以計數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光是在行動展開的第一個月,就有 400 多間餐廳、餐館與旅館被徵收,而且是以非正當理由,例如囤積西德商品。

這項行動不僅持續多年,還擴大了業務範圍。1961 年,「玫瑰行動」加入了最新且最重要的任務──柏林圍牆建築工程。如今過了 60 年,儘管柏林圍牆早已拆除,卻在許多德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傷。

不僅是「兩個德國」,更是兩個陣營的對立

在東德與西德各自成立後,涉及其中角力的不僅是「兩個德國」,還有背後更龐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早在 1950 年代末期,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便不斷地要求西方勢力離開柏林,甚至以開戰相逼,因為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柏林,就像是赫魯雪夫心中的一根刺。然而,美國自始至終都採取強硬的態度,無視赫魯雪夫的最後通牒。這意味著,雙方沒有談判的空間。

時任東德領導人的烏布利希在 1961 年 8 月獲得老大哥蘇聯的許可,打算建造一道圍牆,將東柏林「封起來」。如此一來,儘管西方勢力無法再透過西柏林進入東德,但東柏林的民眾也失去了離開的可能。只是,烏布利希與赫魯雪夫各有不同的盤算。相較於蘇聯眼中的政治角力,東德的當務之急是阻止人口外流,因為早從東德建立開始,就不斷地有民眾透過柏林逃往西德。最直接的影響結果,就是勞動力流失,這對國家建設而言,無疑是一個致命傷。

光是在 1961 年 7 月,亦即柏林圍牆建築工程開始前一個月,就有 3 萬多名東德民眾逃往西德。因此不意外地,東德人口在 1949 年至 1989 年間,幾乎逐年減少,40 年來少了 200 多萬人。

儘管在圍牆正式動工前,早就傳得沸沸揚揚,東德政府打算封鎖東柏林,但時任東德領導人的烏布利希仍在 1961 年 6 月 15 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沒有打算要建造圍牆!」(Niemand hat die Absicht, eine Mauer zu errichten!)。然而,歷史證明一切都是謊言,而東柏林的大門一關就是 28 年。

只是,東德政府低估了人民對於自由的堅持。即使在柏林圍牆築起後,仍不斷地有人用盡各種方式逃離,只為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經典的例子之一,是時任東柏林邊境守衛的舒曼(Conrad Schumann),他在最後一刻離開了自己的家園,而且再也沒有回去。

看守邊境的警衛叛逃,令東德蒙羞

1961 年 8 月 15 日,19 歲的舒曼在第一線站崗,任務是逮捕企圖逃跑的東德民眾。當時的柏林圍牆還不是圍牆,只是高度及腰的帶刺鐵絲網。舒曼先找藉口將同事支開,接著再試探性地踩了踩鐵絲網。眼見東柏林那端沒有人察覺,他便助跑用力一跳,越過了鐵絲網,躲進一輛西柏林的警車中。這鼓起勇氣的一跳,讓他重新獲得了自由,卻讓東德政府灰頭土臉,因為連本該看守邊境的東德警衛,這下都在自己的國家待不住了。

紀念東柏林邊境守衛舒曼進入西柏林的雕像。圖/Wikimedia@Jotquadrat  CC BY-SA 3.0

即使之後圍牆越建越高、障礙越設越多,但東德民眾為了逃離,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例如有人泳渡波羅的海、有人挖地道(如知名的 Tunnel 57),也有人自製熱氣球飛越邊境(故事甚至被拍成了電影《奇蹟熱氣球》)。當然,嘗試硬闖的人也不在少數,只是多難逃一死。

或許有人不知道,東柏林與西柏林的邊境並不只是「一道圍牆」。所謂的「柏林圍牆」甚至經歷過數次的加強與擴張,從鐵絲網變成了水泥牆,甚至還加上了第二道水泥牆,在民眾與真正的邊境之間拉開數十公尺的距離。直到東德末期,水泥牆已高達 3 公尺、深達 2 公尺,連汽車都無法撞破。

除此之外,第一道圍牆與第二道圍牆之間,除了地上的釘爪,還有警報器、警犬、警衛、溝渠、通電鐵絲網與強光照明設備等。對於闖入「禁區」的民眾,東德政府甚至下達了射擊令,因此所有的出走都是以死亡為前提。

自由的代價,是 300 條人命、7 萬人判刑

在 1949 至 1989 年間,有約 300 人死於兩德邊境。甚至在 1960 年至 1988 年間,有 7 萬多人因「叛逃」而遭到判刑。東德政府不僅追緝逃跑的人,還有打算逃跑與幫助逃跑的人。即使幸運逃出了東德,仍可能面臨一輩子都無法再見到家人與朋友的遺憾。因此離開或留下來,對大部分的東德民眾而言,並不是單純二選一的問題,而是複雜的取捨難題。

雖然「東德」與「柏林圍牆」聽起來像是久遠的歷史名詞,但在東德末期出生的民眾,現在最年輕的不過才 30 多歲,而這數年或數十年的早期經驗,可能會影響他們一輩子。如今柏林圍牆已經拆除,而兩德也已經統一,但生離死別對無數家庭造成的痛,以及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傷,卻可能永遠都無法癒合。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周盼儀

【延伸閱讀】

●在東德出生、長大的她告訴我:當時不是全部人都想與西德統一,社會不只有一種聲音
●你印象中的「共產東德」,是不是既貧困又落後?── 歷史上,曾讓西德經濟學家瞠目結舌的「黃金十年」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