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多語台灣從「強國崛起」的烏龍事件說起

換日線

發布於 2017年12月29日05:27 • 林志都/南方之南

幾個月前法國第二大報《世界報》(Le Monde)在頭版以簡體中文的「中國,強國崛起」幾個醒目大字為標題,探討中國現況──這讓包括央視在內,許多中國官媒與網民興奮地不斷報導轉載,認為現在中國崛起已經有「阿兜仔」法國人認證,真是好棒棒。

但是後來有會法文的讀者細看內容,才知道報導內文原來都在描述譏諷中國一黨專政、習近平大權獨攬,有如皇帝再世,讓中國媒體不得不趕緊連夜刪文。

這樣的烏龍事件,固然是因中國的政治現況所致,但同時也凸顯了在中國,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學習了解的人口仍然相對較少。

而當我們在嘲笑中國媒體的同時,必須注意的是,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在台灣,當我們說到學習外語時,第一個想到的總是英語與日語,近年來因為韓劇與韓國流行音樂所導致的「韓流」現象,讓韓語也有許多青年族群學習;而隨著東南亞市場興起,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越南文、印尼文與泰文也成為外語市場的新秀:這些外語的學習熱潮,固然反映了這些年以來全球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但也顯現出我們在外語教育上,其實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其實,台灣是最有條件與動機學習不同外語的國家

台灣本身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經濟型態,理應讓我國人民在外語學習上有更多的誘因與資源:

台灣諸島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之間,南島語系與中國日本文化的交界處,同時受到來自西方與東方化的殖民與衝擊,加上如筆者前文【你為什麼還在看衰台灣?】(台商篇)所提到,我們一直以來出口導向的經濟,先是供應中國、日本市場,然後成為世界工廠,將從草帽雨傘到石化原料汽車零件與筆電晶圓的一系列產品銷售到全世界──這種種條件與背景,理論上都應該讓我們汲汲於學習各種外語,以即刻掌控外國資訊。

但是很可惜地,在過去錯誤的政策、過時的教育方式與政治氛圍下,台灣的外語教育一直不夠普及,也未受到官方支持:這一點由在台灣的大學中,除了英文系與日文系,以及過去負有政治外交使命的國立政治大學之外,其他外國語文學系,幾乎都是由私立大學所設立;以及至今在台灣國高中裡,第二外語教育仍然不夠普及等現象,可見一斑──

根據「高中第二外語教育學科中心」統計,修讀第二外語的高中生人數由 2001 年的每學期約 1 萬人,逐年增加到 2016 年的每學期逾 5 萬人,但相對於台灣目前的高中生總數 776,112 人,僅佔 6.4% 的比例,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英文都學不好了,還學其他外語?」──種種錯誤觀念影響外語教育

同時,長年以來,台灣的大學入學採「文理科分組」制度,也常不利於技術人才外語的學習:

一直以來,台灣產業轉型最需要的就是擁有技術專長,以及多種外文技能,「有世界觀又肯創新」的人才。但是我們的大學入學制度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文科腦」、「理科腦」的分組分工思想,認為學語言與學習邏輯數理兩者互不相容;我們的國高中教育與家長們,更往往還停留在「英文都學不好了,還學其他外語?」,或是「學習外國語言,會排擠本國語言」的過時想法中。

而台灣英文教育長久以來不重實用的聽說讀寫,反倒強調發音與文法背誦的教學方式,也常讓學生們的英文學習事倍功半。

廣義來說,台灣這樣重形式、重考試,卻不重內容與實用性的教育方式,不只發生在外語教育上:

在文言文的教學爭議,以及許多學科仍然強調背誦公式勝於教導如何應用上,就可見端倪。我們的教育,從來只重分數證書,而不是是否真的有學到、了解。 30 年前筆者是學生時如此, 30 年後依然。

也因此當我們的職場多數老闆、主管還是常只注重應徵員工的「學歷」、「校系」、「證照」、「分數」而非實際經驗與表現等現象,其實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的職場價值觀,不過是學校的延長。

國高中教育與家長們,往往還停留在「英文都學不好了,還學其他外語?」、「學習外國語言,會排擠本國語言」的過時想法中。圖/Shutterstock

語言,是認識世界與之交流的最好工具

基礎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在今日的國際職場上已成為覓職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除了英文以外,學會更多其他語言,卻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們能夠更深入、更廣泛地了解這個世界。

尤其,台灣本土語言,其實也是國際語言:例如台語、客家話,甚至於各族原住民語言,都是我們能與廣大南方不同族群語言連結的溝通工具;許多原住民語言與馬來文、印尼文乃至其他南島語系語言的文法、發音都十分相近──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文化遺產,協助台灣的孩子與大人們,透過學習族語、母語,更接近東南亞與南太平洋。

此外,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不但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也能讓我們在學習下一個語言時,更加容易。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許多學者認為現今學校所教導的東西,等到學生畢業時,其實很可能全部已經落伍了。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改變現有的教育方式與思維,提供更多動機、與更適切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們學習更多語言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畢竟,在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盛行,更已經開始替代許多現有工作的趨勢下,其實只有「與人相關」的技能,不會被時代淘汰:

西班牙文可以讓你走遍拉丁美洲,阿拉伯文可以讓你遨遊中東各國,法文曾為歐洲外交語言,而台語(閩南語)、客家話不但可以在中國與東南亞找到許多使用者,它們的發音與越南文、柬埔寨文、拉丁語系語言及日文相近,可以讓你學這些語言時更容易上手⋯⋯

如果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能把死背無數公式、課文的時間,挪移部分到培養「多語能力」上,養成又會母語又會英文,又會前述的幾種跨國性語言,甚至再加上幾種單一國家使用語言的多語人才,何樂而不為?

如此台灣的新世代不但可以了解、傳承自己的文化,開拓自己的視野,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創意,也會讓自己的前途充滿更多可能性。

這,不正應該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嗎?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法國《世界報》(Le Monde)截圖

《關聯閱讀》
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英語之外,還有蒼穹
台灣,妳還停留在英語至上的外語觀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