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書摘】專業樹醫寫給行道樹的溫柔語錄 《聆聽樹木的聲音》闡述「適地適木」的惜樹原則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9月11日02:50 • 上下游News&Market
【書摘】專業樹醫寫給行道樹的溫柔語錄 《聆聽樹木的聲音》闡述「適地適木」的惜樹原則

樹木醫師詹鳳春又出新書了!這次的「問診對象」是台灣各地的行道樹。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除了闡述台灣島栽植行道樹的百年歷史外,也點出歐美各國對於行道樹的概念如何影響我們的道路景觀。同時,行道樹該怎麼挑?怎麼種?怎麼照顧?如何在都市種出百年大樹、千年巨木呢?詹鳳春說:「只要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

(以下內容摘自《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文字與圖片皆經麥田出版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部分擷取內容有些許調整,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陽明山櫻花王經救治後再度開花。 (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陽明山櫻花王經救治後再度開花。 (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行道樹構成都市綠的循環

行道樹的角色,究竟為何?行道樹與我們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生活中為理所當然。少了,又覺得失去了什麼」。行道樹自古以來,作為道路指標以外,也為都市基本骨架。

行道樹構成都市綠化環境的主軸,如以綠化為據點像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大安森林公園等扮演著都市之肺的角色。若將行道樹視為血管,整體連結「肺」就構成一個都市綠的循環。

面對地球暖化及異常氣候,看似不起眼的行道樹,究竟能為都市環境帶來多少效益。想像一棵高約七公尺的櫸木,假設以人一天排出二氧化碳為三百二十公斤來看,需要八、九棵的櫸木才能吸收一個人一天的排出量。行道樹不僅在機能,同時在都市環境保全、景觀美化都是不可欠缺的要素。

行道樹在都市環境保全及景觀美化上不可或缺。 (攝影/Gray_Rhee;圖片來源/pixabay)
行道樹在都市環境保全及景觀美化上不可或缺。 (攝影/Gray_Rhee;圖片來源/pixabay)

都市環境不利行道樹生長

行道樹面對極為惡劣的都市環境,是所有樹種最不願意生長的環境。迎面而來的大氣汙染、乾燥空氣、狹小植栽穴、缺水、土壤惡化、欠缺害蟲天敵及強剪等所有要素皆不利於樹木生長。

再者,我們對行道樹生長空間並不友善,充斥著建築物、道路柏油在有限的植栽空間內覆土,猶如種植於盆器內。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下,除了無法改變的自然條件如氣溫、降雨等氣象要素,其他條件是與大自然生長環境有著天壤之別。難道,行道樹處於這樣的自然環境,就足以讓樹木健全生長嗎?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行道樹的根系伸展空間有限。(圖片來源/Flickr)
行道樹的根系伸展空間有限。(圖片來源/Flickr)

行道樹的根系伸展空間有限

一般自然生長的喬木如樟樹、櫸木等樹齡可達百年以上,以行道樹種植時頂多四十、五十歲便容易受到風害、病害等要素而枯損或傾倒影響環境安全。隨著樹木老齡化,樹幹內部容易出現空洞、腐朽等問題。但是,對於正值壯年的樹木,為何容易衰弱?原因在於修剪方式的錯誤、擦傷損害及日照不良等各項要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根系與植栽基盤問題。

就樹木生理型態而言,意外的是根系伸展並不深入,除了樹種特性以外還有環境影響。我們常見高十公尺的喬木,根系垂直分布頂多於表土層一、二公尺左右。而榕樹氣根旺盛的樹種,也多半集中於表層土壤,取而代之為橫向的水平伸展根系,就算根系伸展為樹冠三倍距離遠,也不足為奇。這是因為樹木變大,根系尋求更多養水分而不斷往外伸展。

行道樹的根系不斷往外擴展,可能危及路面環境。(圖片來源/wikimedia)
行道樹的根系不斷往外擴展,可能危及路面環境。(圖片來源/wikimedia)

行道樹需要竄根 不得已破壞步道環境

若為日照良好且生長健全的樹木,其生長就更為旺盛。因此若植栽穴過小,不僅重心不穩也會影響樹木健康。反觀行道樹生長環境,植栽穴周圍的步道、車道下方一般多為廢棄土,同時充斥著管線,根系能夠伸展的空間確實有限。

行道樹的根系伸展空間,極端的狹隘,可以說是以植栽穴決定了生長空間。近年來設計的植栽帶有各式各樣,主要配合步道寬度設計約一公尺前後大小。尤其當樹冠直徑超過三公尺,植栽穴經常是小的不成比例。這也讓忍不住竄根的樹種,不斷上演破壞步道環境。樹木為了生長,汲汲於地中尋求養分及水分,以至於根系侵入步道鋪面下方空隙或超出植栽穴。

當鋪面下方空隙可供伸展,也就成為竄根的絕佳機會。再者因根系不斷的肥大,根系周邊緊繃使土壤硬化更是加劇。往往竄根的根系並非支持樹體,而是為了確保生長空間。因竄根而被破壞的步道,也間接危害環境安全。因此,如何誘導根系健全生長並與行道樹共生為現階段的一大課題。

植栽基盤處置(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植栽基盤處置(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全島最高齡的染井吉野櫻見證台灣發展

相對於日本國內的染井吉野櫻,在台灣自日據時期開始,因阿里山森林的開發契機,陸續展開櫻花種植計畫。而今,也保留數棵珍貴百年老櫻花。全台最高齡染井吉野櫻,位於阿里山賓館與阿里山觀象所(現今的阿里山氣象站)兩處。其中阿里山賓館舊館前,更為首屈一指的染井吉野櫻。阿里山賓館;建於一九一三年,為阿里山地區內最具歷史住宿設施。據當時為迎外賓,種植染井吉野櫻,歷經一世紀之久,適應台灣土地並深根茁壯,可以說是台灣重要歷史自然資產。

日治初期;自日本取得染井吉野櫻,進而育苗試植實驗。由於試植成效不如預期,經歷十五年後才大規模種植,成為阿里山著名花木,更一躍為全台賞櫻勝地。染井吉野櫻可說是;隨著阿里山的開發而導入,背負著深厚的歷史記憶。

然而,染井吉野櫻,近年飽受簇葉病害侵襲,瀕臨枯死危機。所謂櫻花簇葉病;為染井吉野櫻常見的病害,藉由空氣傳播感染,不僅影響開花、枝條變形,嚴重時甚至枯死。再者;阿里山氣候潮濕多霧,環境更是助長蔓延感染。過去以來,我們對櫻花簇葉病害非常陌生,往往一昧的施用藥劑,以至於樹況每況愈下。除此之外,老樹出現多處腐朽,受到碳化燒烤導致樹幹斷裂,猶如廢木。

百年老櫻樹奇蹟般復活

面臨空前絕後危機,二零二一年秋天,嘉義林管處偕同日本樹木醫、阿里山居民代表、阿里山賓館等相關人員現地勘查,目的以拯救最高齡染井吉野櫻,保全阿里山珍貴自然資產。重症的老櫻樹拖延十年至二零二一年,滿身瘡痍的樹體及病枝葉,微弱的氣息也只剩下哪麼一口氣。面對救治百年櫻樹;多了幾分的敬畏與不安。這像是面對高齡癌末病患,救治總是戰戰競競。此刻,憑著救治的信念,那怕是哪麼一絲的希望,都無法輕言放棄。

樹木的救治,只是減輕樹木的負擔,並引導樹木自然修復。如此浩瀚神祕的大自然生物,豈是人類能完全掌握;換句話說,人類是無法戰勝大自然。這也是面對老樹,時時刻刻抱持敬畏的態度!我們將重症的病枝葉、腐幹清除近九成,並進行植栽基盤整頓,將腐爛泡水的根系清理,促進新根的生長。看似簡單的作業,每一個環節都是步步為營。同時考慮阿里山自然環境,救治以自然為本,避免外力之肥料及農藥,以求與自然共生。

經過了一季,百年老櫻樹像是奇蹟式的復活。受到伐除九成的枝幹枝葉,重新展開枝枒,訴說著重生的喜悅。逐漸恢復的老櫻樹,將與我們相伴在這塊土地上!

經過緊急搶救,而今跨過枯死關卡,二○二二年春天,首度開花。百年的生命,見證歷史更延續下一世代。

櫻后於救治後2022年春天,首次開花。(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櫻后於救治後2022年春天,首次開花。(圖片來源/詹鳳春提供)

行道樹枝葉蒸散帶來冷涼空氣

枝葉蒸散,為生理上重要機能之一。樹木的水分蒸發,主要自葉子氣孔或樹幹皮目。若兩者比較起,皮目的蒸散量僅有氣孔的十分之一以下的量。主要還是依賴葉子蒸散。蒸散可降低樹體溫度,而氣溫、濕度、風各要素也會促進蒸散活動。例如;樹冠受到風吹襲時,樹冠的水分蒸發要比夏季晴朗的水面蒸發量大。而樹冠也會阻擋風,使樹群內維持一定的濕度及氣溫,有助於其他生物活動。

蒸散降低樹體的溫度,這與樹冠外的溫度比起至少低五至六度左右。為了維持生理,樹木吸收水分的百分之九十五用於蒸散,光合作用僅占百分之一以下。蒸散維持葉溫,如同人體流汗或打水至地面降溫原理。樹木的蒸散依據樹種、健康狀態及土壤環境各自不同。

當樹木及土壤環境皆健全時,想像鄉下的自然環境,當夕陽時涼風吹來,夜晚大地吸取空氣,表土因大氣的冷卻形成水蒸氣而為露水。清晨的空氣,充斥著被土淨化的冷涼氣流。涼風的流動,還可引導周圍環境;例如土壤的微生物集中於樹幹周圍,自土壤吸收水分時也促進土壤的通氣,接連冷氣自土壤地表釋放。而冷氣便與日照的溫度差引起微風,帶動樹冠下的冷氣使周邊環境清涼。樹木本身,即使為炎熱的夏日也進行蒸散,時時刻刻維持樹體的恆溫,猶如動物恆溫機能。

行道樹,夏季因高溫、乾燥,使樹木面臨環境壓力。而常見樟樹、夾竹桃等樹種因蒸散能力大,當土壤水分充足時,受到高溫、乾燥時更加速蒸散,具備較高的降溫效果。相對的山茶花、楊梅、楓香、台灣欒樹等原本蒸散量少,受到高溫乾燥時,儘管蒸散速度提升,降溫的效果卻不如預期。因此,行道樹除了提供綠蔭降溫,運用樹種本身蒸散機能也有助於改善道路微氣候環境。

延伸閱讀

平地也能賞櫻,要感謝這些研究員一生付出,育成 6 種平地櫻花燦爛盛放

美麗原生植物種起來!林務局篩選 106 種台灣原生森林植物,園藝景觀行道樹都可選用

終結「謀殺式修樹法」林務局制訂樹保人員認證辦法,遭質疑由民間考選,凌駕國家考試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