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易誤解】影片:喝這水導致失去兩顆腎?內容缺乏因果且過度推測!專家詳解

MyGoPen

發布於 05月10日16:04 • MyGoPen

網傳「真人真事 喝這水 失去兩顆腎?」的影片,內容提及有一個 28 歲就開始洗腎、洗腎洗了二十幾年的病例,原因是天天都喝塑膠瓶裝水,並表示最新的研究顯示從瓶裝水中驗出 24 萬顆塑膠微粒。經專家解釋,塑膠微粒確實是環保、醫學問題,但對人體的實際危害還需要更多研究,目前並無科學實證能證明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傳言直接將洗腎歸因於塑膠微粒,是「過度推測、缺乏因果」的易誤解說法。

喝這水導致失去兩顆腎?
原始謠傳版本:

喝這水 失去兩顆腎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說法的相關研究出處?
傳言影片第 52 秒處所提到的美國研究,畫面應是「一公升瓶水中可能含有 240,000 個塑膠顆粒」報導的截圖,而該內容的研究出處為 2024 年 1 月登載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的「利用 SRS 技術對奈米塑膠顆粒進行快速化學成像的顯微檢測」,該研究從美國 3 家不知名的超市取樣 6 瓶 1 公升的自有品牌水,發現每公升瓶裝水中的微奈米塑膠濃度約為 24 萬個顆粒,其中約 90% 是奈米塑膠,這比之前已知的塑膠微粒還多出幾個量級(orders of magnitude ),該研究指出奈米塑膠比微米塑膠更令人擔憂,因為較小的尺寸意味著更能穿透人體的腸道內壁、胎盤甚至血腦屏障,而奈米塑膠難以檢測,該論文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特殊的高光譜激化拉曼散射(hyperspectral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成像技術而有了新發現。
傳言引述知名期刊的論文 塑膠微粒污染嚴重
MyGoPen 致電詢問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有兩個專用名詞要先定義清楚,一個叫奈米塑膠(Nanoplastic ),是小於1微米(< 1 um)的塑膠顆粒,另一個叫微米塑膠(Microplastic),是小於5毫米( < 5 mm),該論文發表於名聲顯赫、影響係數超過 9 分以上的 PNAS,簡單地說,就是科學家開發出新的技術,能夠測到比以前舊技術還要多很多的塑膠顆粒,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醫學界問題的嚴重性,不管是微米塑膠或是奈米塑膠,目前醫學界已知不單單是環保問題,也已經是個醫學問題,生活中的塑膠產品會污染到河川、海洋,污染到飲用水源,人類不只可能透過塑膠水瓶直接喝進塑膠微粒、塑膠奈粒,也可能透過食物鏈吃到人體內,奈米塑膠 、微米塑膠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具有細胞毒性,而在動物實驗中也會對一些器官造成傷害,但是在人體方面,2022 年 3 月荷蘭的科學家在人體的血液中測到塑膠微粒,後來陸續更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人體的糞便、尿液,也都測得到塑膠微粒,但是醫學界目前還不知道它傷害在哪裡、進入人體多少量、停留在哪個器官、有什麼樣的器官傷害,或甚至癌症風險,現在都還沒有答案,缺乏人體上的相關數據
塑膠微粒對人體危害尚待研究 不能直接歸為洗腎原因
傳言影片提到「為什麼會這麼快就失去兩顆腎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天天都喝塑膠瓶裝的礦泉水」。顏宗海強調傳言「那是錯誤的說法」, 將洗腎的原因歸到瓶裝水裡的塑膠微粒,是「過度推測」、缺乏因果實證,顏宗海指出,台灣常見洗腎原因的第一名是糖尿病、第二名是高血壓、第三名是慢性腎絲球腎炎、第四名是多囊腎,第五名是腎結石,這五大疾病就是最常引起國人腎臟壞掉的原因,但傳言卻把洗腎個案的病因全都歸納給塑膠微粒,證據不足、易生誤導
減少塑膠微粒的健康風險 儘量使用非塑膠製品
顏宗海表示,微塑膠確實是很重要的醫學問題,但目前沒有證據能證明它對人體的傷害、更不用說對洗腎的影響,而目前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包含最嚴格的歐盟在內,都還沒有訂定相關的檢測標準或管理辦法,在相關科學證據有待驗證、尚未齊全之前,給民眾的建議就是在家裡或在辦公室可以自己燒開水,既比較環保、省錢,也能減少吃進塑膠微粒,即使外出也能自備水壺、保溫瓶,此外,除了生活中常見的塑膠容器、塑膠袋外,包括茶包、飯巾等等也會與食物製備接觸的塑膠製品,雖然也都是合法的產品,但站在毒物科醫師的立場,民眾如果考量到塑膠微粒的問題,擔心攝入過多塑膠微粒,那就是儘量使用瓷器、玻璃、不鏽鋼容器,或是將塑膠茶包剪開來泡茶等方式,儘量避免減少使用到上述塑膠產品
MyGoPen查詢主管機關相關政策及正式說明,食藥署於 2021 年曾在食藥闢謠專區公布「喝瓶裝水,會致癌,是真的嗎?」,文中指出塑膠微粒是「由塑膠經分解所產生,常存於環境中,並經由生物累積的方式轉移到食物鏈上層的生物」,「目前國際間尚未針對食品中塑膠微粒訂有管理規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危害仍待更詳細的研究」。

結論
傳言出處為國際知名期刊所登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但微米塑膠、奈米塑膠顆粒對人體的確實危害目前並不明朗、尚待更多研究,傳言直接將洗腎個案的病因歸咎於喝瓶裝水,專家認為「過度推測、缺乏因果」,這樣的說法雖然能提醒民眾關注塑膠微粒的問題、但易生誤導。
目前世界各國政府對於塑膠微粒的檢測技術標準、殘留限制等問題尚無具體進展及規範,臺灣食藥署在公開的宣導中也只提到國際上還沒有管理規範,臺灣目前的政策態度就是持續關注各國的動態、滾動式調整。

資料來源:
食藥署 闢謠專區 - 「喝瓶裝水,會致癌,是真的嗎?」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延伸閱讀:
【錯誤】汽車裡的瓶裝水導致乳腺癌?塑膠瓶的化學物質?誤導傳言
【易誤解】茶包含塑膠微粒,影片說等於喝塑料?留意材質勿恐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