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處在充滿不確定的變動時代,中美對抗、疫情肆虐、氣候變遷、地緣衝突等,時局變化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招架,對企業來說,如何建立韌性,以隨時抵抗衝擊彈性布局,也被視為重中之重。
DIGITIMES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三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此次主題特別聚焦「永續」,除探討企業在變動時代下的永續經營,也因應全球邁向淨零時代,企業除了要運用數位科技達到產業轉型,更須同步達到能源轉型,雙軸轉型勢必將成未來各行各業的必修課,也因此論壇從「永續發展、高值創新、韌性管理」等多面向角度,特別邀請產官學各界領袖,包括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劉麗珠、安富利亞太區總裁雲昌昱,以及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等,共同探討台灣產業永續發展將帶來哪些挑戰與機會。
DIGITIMES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三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此次主題因應近2年多個不確定性的全球化變動,特別聚焦「永續」議題,邀請產學研界專家分享觀察。左起為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柯承恩、大肚山產創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暨無任所大使林佳龍、副總統賴清德、大肚山產創基金會董事長施茂林 、DIGITIMES社長黃欽勇。DIGITIMES
呼應論壇主題「跨域創新」,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董事長施茂林表示,愈是在不確定的時代下,更凸顯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像是台灣有引以為傲的半導體、電子資通訊產業,以及精密機械業等,過去各產業是平行線,而同業彼此之間則會有競爭問題,但何不去思考,如果傳產能夠結合高科技,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過去中部雖常被稱之為黑手產業,但也有許多隱形冠軍,不亞於高科技產業,施茂林認為,創新是競爭力的來源,而來自於不同領域重組之後,透過整合跟再優化,會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異業合作,將有機會創造企業的「新黑金」。
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則是認為,時局變化雖快,然而不確定的時代下,除了挑戰,同時也帶來機會。
像是在全球晶片荒之際,台灣半導體產業獲得各國青睞,晶片短缺燒到汽車產業,美日歐甚至向中華民國政府發出求援,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已能夠扮演關鍵且可信賴的夥伴,而呼應施茂林看法,黃欽勇再次提到,台灣不只半導體產業,台灣中部黃金縱谷60公里,同樣在歷經70年的發展下,已擁有全球最密集且彈性的精密機械供應鏈,這些都是台灣得天獨厚的產業戰略優勢,因此黃欽勇也強調,越是在不確定時代,台灣越要有自己的價值主張。
DIGITIMES社長黃欽勇。DIGITIMES
而深入談到產業的永續發展之道,行政院政務委員暨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共同召集人郭耀煌首先則強調,因應全球加速邁向零碳時代,各國也陸續啟動淨零計畫,但企業談永續之前,需有健全且韌性的體質,是以近年產業不遺餘力推動數位轉型,然數位轉型與能源轉型不應各自獨立發展,而是應該相輔相成,本質上應從數位製造來落實零碳轉型,因此他也呼籲,各界不要把減碳視作額外的負擔與壓力,只要先從體質改善,自然能夠進一步看到成果。
此外,針對產業的永續經營,郭耀煌也提出六大關鍵面向,除了業界較常探討的零碳轉型、數位轉型以及供應鏈韌性,他也拋出另外三個議題,包括台灣是否具有前瞻性思維,掌握科技自主性,而不是跟隨國外主流趨勢隨波逐流,台灣身為科技島國,應要有原生科技的使命。另外則是建立典範的多樣性,除硬體製造外,台灣是否能產生更多的典範產業,此外,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半世紀,奠定全球領導地位,但台灣也有許多優秀新創,大企業如何與新創合作,發揮加乘效果,世代共榮的關鍵課題同樣重要。
郭耀煌強調,面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的未來,企業更應加強永續經營的憂患意識,但永續發展並非線性的演化過程,很多都是非技術因素所帶來的挑戰,因此企業要能具有動態調適的能力,而永續發展不是一個人的重責大任,而是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同實踐,因此不論是從政府、企業到員工與客戶,乃至於社會等各層面,也須建立起一個健全協作的生態體系。
行政院政務委員暨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共同召集人郭耀煌。DIGITIMES
始自中美貿易戰後,全球就開始經歷了一連串的動盪,從COVID-19(新冠肺炎)、氣候變遷到俄烏戰爭,變化與挑戰接踵而來,如今企業所聚焦的生存策略,已經不是如何搶佔市場、打倒對手,而是如何具備「韌性」才能進一步轉危為機,甚至與競爭對手打破藩籬攜手合作找到新的成長曲線。
由DIGITIMES電子時報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攜手舉辦的《大肚山跨域創新高峰》系列論壇中,探討在不確定時代下,企業如何永續共榮,其中關鍵就是企業的韌性管理。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柯承恩首先提到,過去全球一段時間就會遇到一次大環境變革或重大事件,從金融海嘯到911事件企業皆是如此,但自中美對抗開始,時局的變化腳步明顯加快,幾乎是同一時間接踵而來,加上科技進步迅速,工業4.0、人工智慧、5G等,企業經營難上加難,在此之下,企業的韌性是否足以支在動盪之下站穩腳步,就變得非常重要。
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柯承恩。DIGITIMES
而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數位企業總會會長陳來助則是認為,企業的韌性應該回歸本質,也就是紮實的基礎功。陳來助建議企業不妨從幾個角度思考,包括確立未來企業的永續願景是什麼,企業得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有清楚的發展藍圖,再來則是對全球經濟格局有要前瞻性的思維,過去企業習慣跟著世界的腳步走,但現在誰都無法對未來作出預測,因此企業也必須要有憂患意識。
再來則是對產業脈絡要有掌握度,包括新商業模式的崛起、各種創新技術的進步,或是產業的轉型等,最後,則是組織以及法規。陳來助特別強調,傳統大型化的組織結構,通常較難快速應變,因為組織越大,訊息與決策傳遞會越容易失去彈性,而未來企業經營勢必是資訊加組織戰。綜合上述,陳來助建議企業經營者不妨好好以此來盤點,企業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暨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DIGITIMES
而台數科集團董事長廖紫岑同時身兼大肚山產創基金會執行長,從她實際與台灣企業交流的經驗則是建議,當前許多企業都在嘗試轉型,透過拓展新事業分散風險,而她也呼應陳來助說法,認為企業應先顧好本質,本業要先顧好,才能有餘力拓展第二條成長曲線,而她也鼓勵企業在創新之路難免會遇到轉折,但要有決心,如果只是安於舒適圈而不願放手,反而更容易失敗。
台數科集團董事長暨大肚山產創基金會執行長廖紫岑。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