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香山濕地藝術季:李承亮《時光旅行艙—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中轉換的休憩領域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4年11月14日08:12 • 發布於 2024年11月11日16:00 •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

藝術家李承亮的《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簡稱時光旅行艙)這件作品蘊含了時間與流動的意象,傳達策展團隊對於香山自然環境的思考。作品名稱《時光旅行艙》揭示了這個地方的獨特性,時間與旅行互相交織,呼應了香山作為新竹郊區的重要觀光地標及其發展的企圖心。不僅凸顯香山的自然特質,也展現其獨特的時間流動感mdashmdash藝術、潮汐與生態在此交匯,象徵著策展理念的核心,捕捉持續變動的自然脈絡與文化內涵,並且提供給大眾一個特別的時刻。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藝術家李承亮作品《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圖/擷果創意提供

然而這次香山濕地藝術季的策展裡面藝術家的選擇,則是建構了整個藝術季的調性,其中藝術家李承亮的《時光旅行艙》透過作品名字就其定義、貼合了整個策展上的脈絡。不僅契合了對於時間流動性的體驗,更是將香山地區的在地特質進行了適度地融合。李承亮在這次的製作上將作品進行了一次新的塗裝,跟賞蟹步道周邊的環境開啟對話,《時光旅行艙》不僅在用色上與濕地的夕陽光景相輝映,同時它也展現了載具移動的概念,反映了現代人日益流動的生活方式。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藝術家李承亮作品《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圖/擷果創意提供

當我們回顧起藝術家過往在建構類似形式的作品時,若是說「萬年站的下一站」這檔個展將李承亮對於材料、空間、身體經驗等透徹地展現出來,而本次藝術季的展出則是延伸了他在這類作品形式的輻射效果。從訪談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藝術家對於作品的思考面向並非我們用學院的思考方式能夠一概剖析的,既不是以學術的引用為基礎,也不過度的追求時代議題,他關注的則是作者的經驗、技術,透過平衡概念與掌握的製作方法來堆疊出作品的型態。這位藝術家的製作邏輯偏向透過經驗所積累的直覺來摸索,使作品在一種原生的思維中生長,而輔佐作品成形的正是藝術家擁有的技術含量。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藝術家李承亮作品《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圖/擷果創意提供

比較特別的是雕塑背景出身的他,在構思作品時往往透露出的是工業設計的思維與氣質,從作品的組構方式來看,李承亮以精簡結構為一種方式,除了仔細琢磨作品的尺度和穩固性,並在設計時考量使用最準確的材料達到最佳的效果。他表示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常使用鐵板一片一片重疊拼接的手法來製作太空艙的外殼,這種方法獨特但耗費大量精力,且容易因鏽蝕而影響作品的耐久性。近年作品較多改用模組化螺絲固定的方法,使作品能夠重組與拆解並減少戶外維護的困難。在用色方面,李承亮透過多層的噴色堆疊後,再利用打磨手法製造表面多層次的質地,在材質的語彙上附加了虛構的時空間印記,並且這樣的作品狀態示意著物質狀態嫁接至了現實時空。

至於在材料的選擇上,藝術家使用金屬和木質板材等帶有內裏空間特質的工業材料。這些材料的組構方式提供了思考雕塑內部空間的途徑,使他創作時不僅局限於外部造型的表現,也考慮到材料與形構出的內部空間,甚至是與觀眾之間的經驗關係。一個具備容納、停留,且提供觀看的裝置作品引渡了建築的技術,藝術家在製作一件作品的方式上不再是單一專業技術的使用,而是透過多重複合的經驗技術來實現。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藝術家李承亮作品《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圖/擷果創意提供

本次作品的外型以太空艙和潛水艇的造型結合,另外融入旅行車的概念,使整個裝置作品成為一個可移動的狀態。在內部的結構設置上,李承亮思考了如何提供觀眾一個能夠觀看外部世界以及休憩的空間,並留出了一個透風的縫隙,使觀眾進入其中時能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這樣的構造讓作品不僅僅是視覺上和濕地的光影潮汐變化呼應,更開啟了觀眾身體處在空間內外時經驗上的拓沿。值得注意的是,《時光旅行艙》的展出地點在這次藝術季期間,一共做了兩次移動,由一開始的賞蟹步道至海山漁港,再移至市中心(新竹火車站),如此也使得作品遷移後與在地的連結能夠繼續延伸。當空間切換時,它不僅從觀光區的視覺體驗轉換,成為與漁民日常活動產生共鳴的藝術介入,當進入都市之中後,夕陽黃艙體與現代化都市景觀形成鮮明對比,寄寓著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轉換,並引發人們對當代生活中快速移動和短暫停留的反思。

當這件作品在不同地點的展示,直接的延展了艙室在移動屬性上的特質,因場域的不同也造就了內部往外的觀看結果、感知,例如在漁港退潮後的荒漠景象中,作品則不斷與改變後的自然環境形成對話,當作品進入市區後,明亮的顏色與周圍建築的異質感縫合了新的視覺經驗。藝術家也提及到在場景換移的過程下,還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人類模式,快速的在時空間以點線方式移動,藉由作品的形式與氛圍異化了普遍的當代經驗,當我們以一個不尋常的方式去觀看、感知環境,它不僅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更是使我們進而觸及不同的時空圖景,不論那是陌生的、異想天開的、如常的,作品都在藉由人的多方介入堆疊出關係。李承亮的《時光旅行艙》示意著暫時的棲息地,同時充當著旅行、加速與移動的中介。在本次藝術季裡面,它也可以被視作為中繼的休憩站,不僅是觀眾在往返景點與居所之間臨時點,更是一個轉折點。移動是為了暫時的停留,而停留又促進了新的行進。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藝術家李承亮作品《時光旅行艙mdash夕陽黃 TRAVEL VEHICLE- SUNSET YELLOW》。圖/擷果創意提供

本屆(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由擷果創意所策劃,邀請10組藝術團隊,創作11件作品,透過藝術裝置、在地共創工作坊等計畫,演繹屬於香山特有的藝術風景。負責人林長叡提到策展面向時表示,藉由與在地的諸多團隊合作,進一步瞭解社區後,了解到海是濕地景象的起點,展現自然界的獨特時序與動態變化。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潮水可以從海岸漲退至五百公尺以外,這種景觀對人類而言十分震撼,特別是對於未曾長時間居住在海邊的大眾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當團隊第一次走進這片空間時,立刻感受到它的特別之處,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景象,更充滿了時間的痕跡。

香山濕地藝術季自第一屆以來,在策展方面就十分強調海邊的特色,試圖捕捉並展現這片自然景觀的魅力。到了第二屆,則是將主題定為「海有山」,將重點擴展到海與山之間的關聯,探討香山地區的自然環境及聚落的互動,提供了展覽概念上豐富的養分。到了本屆,進一步深化主題,聚焦於「海放時刻」。一旦潮水退去後,濕地上開始蘊生生命的片刻,當螃蟹與彈塗魚在泥灘上覓食,人類也走入濕地拾貝,一起享受這段歡樂時光。因此在這概念下「海放」不僅代表潮水退去後的生態活動,更象徵著「Have fun」的概念,人與自然共享這片空間,類似藝術祭的初衷:在特定時間回歸,為大家帶來藝術作品與文化的交流。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