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每10人就有1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部位」曝光 皮膚乾、脫屑、紅疹別輕忽

常春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1月11日01:24 • 發布於 2022年01月11日01:30

 

9歲的張小弟弟,出生週歲就被診斷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幼稚園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平均睡2個小時就會被癢醒,且為要控制病灶發生,在飲食上也必須要特別的控制,舉凡蛋類、海鮮、大豆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要禁止,因此影響了發育,而因反覆搔抓造成的皮膚感染,張小弟弟還曾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而入院治療,對父母簡直是心在淌血。

 

異位性皮膚炎 恐致自信心受創、憂鬱焦慮

 

台灣兒免學會洪志興理事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三部曲中最早出現的,其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將近80%的病童之後會慢慢產生氣喘及過敏性鼻炎,且會出現於任何年紀,約65%患者會於1歲前出現症狀、85%會於5歲前發病。

 

而相比嬰兒時期,年齡較大兒童的病灶較常出現於軸凹、膕凹、耳垂、腕關節、膝關節等皮膚皺褶處,發炎面積會佔全身面積30%以下,症狀包含皮膚乾、脫屑,甚至紅疹、丘疹、糜爛、苔癬化等嚴重發炎反應。

 

 

此外,洪志興提及,台灣的孩童中每10人就有1人是異膚寶貝,有5%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重度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皮膚病灶,長久下來的影響夾帶自信心受創、人際受阻、憂鬱焦慮、嚴重睡眠不足,造成患者身心重大負擔。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 恐藏致癌安全疑慮

 

針對過去治療選擇,台灣兒免學會姚宗杰秘書長表示,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異位性皮膚炎過去多靠口服免疫抑制劑、使用類固醇藥膏等。然而,孩子在治療選擇上較受限,由於處於發育階段,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會有潛在致癌、副作用的安全疑慮;而口服免疫抑制劑,雖治療效果好,但是副作用多,不僅傷肝、腎,有的甚至會抑制免疫造成感染感的增加。

 

 

生物製劑放寬治療規定 從根源改善病灶

 

所幸,生物製劑已列為6歲以上的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第一線治療選項,其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以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癢感症狀。

 

姚宗杰強調,生物製劑安全性高,不會有傳統治療的副作用疑慮,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不良反應如鼻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與安慰劑相當,在醫師醫囑下可安全使用。不過,患者仍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以監控是否有副作用的發生並做處理。

 

延伸閱讀:
·全台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會遺傳?癢就抓? 醫曝「1動作」=提油救火
·異位性皮膚炎是被你吃出來的! 常吃這些食物小心會更癢…肉、香蕉都上榜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