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本健人;譯/張佳雯
新鮮的生肉……
「生肉只要新鮮,吃了就不會食物中毒」──這種誤解已經根深柢固。
動物的肉沒有充分加熱,一定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食物中毒的風險和「是否新鮮」沒有關係,因為和我們的身體一樣,動物體內也有各種微生物共生。
尤其是夏秋盛行烤肉的時節,許多官方都會不斷重複生肉或是加熱不充分的肉類的危險性,比如放上豬的圖片,搭配「肉要烤熟才吃喔!」的文字。
為什麼吃生肉很危險?就像我們的腸子一樣,牛、豬、雞等家畜的腸道內也有很多細菌棲息,其中有對人類有害的細菌,在肉品工廠加工之際,會附著在肉品的表面。
尤其是半熟的絞肉要特別注意,漢堡排必須加熱到中心部都變色為止。因為「原本是肉品表面的部分,已經變成不在表面了」。
引起食物中毒頻率較高的細菌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李斯特菌等。
近年來,曲狀桿菌中毒事件每年達二千人,是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多的。尤其是生雞肉的風險最高,根據調查,雞肉大概有六成左右都有曲狀桿菌。
二○一六年,日本的黃金週假期販賣的生雞肉壽司,就造成東京及福岡超過六百人以上大規模的集體中毒事件。
標榜「新鮮」的商品,即使真的很「新鮮」,如果最初就有細菌附著在上面,便會引發食物中毒。尤其是生肉和半熟肉品,避免食用才是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更加危險,只要微量(從數個到五十個左右)進入體內就會發作,產生「大腸桿菌毒素1」。
在引起嚴重的腸胃炎之中,有六~七%會出現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或腦部症狀。HUS會讓全身陷入嚴重發炎,紅血球被破壞、血小板減少、急性腎臟衰竭等,是致死率高達一~五%的可怕疾病。
順道一提,「大腸桿菌」是統稱,泛指共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另一方面,人類因為飲食而引起腸胃炎的大腸桿菌是下痢原性大腸桿菌(或稱為病原性大腸桿菌)的其中一類: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看起來很複雜,不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也是統稱,裡面還分成好幾類。
因此在分類大腸桿菌的時候,會以表面O和H兩種抗原的型態來表示,這樣就可以指名特定的大腸桿菌。
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因為有發現一五七號O抗原,所以稱為 O–157。正確來說還帶有七號H抗原的H7(O157:H7)、以及沒有H抗原(O157:H–)二種。
O–157 的食物中毒,每年發生人數在一百到數百人規模7。
一九九六年,大阪府國小團膳發生集體食物中毒,超過七千名以上兒童感染,三人死亡(計入因後遺症十九年後死亡者共四人)。此一案例在科學證據不足的階段,懷疑是蘿蔔嬰惹的禍,在報導加油添醋之下,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蘿蔔嬰都消失無蹤,結果真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材至今仍然不明。
二○一一年,北陸中心地區的三縣二市的燒肉連鎖店,發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11 的集體中毒事件,共有一百八十一人感染,包含九歲以下的兒童在內,共有五人死亡,肇因的食材是生牛肉片。
提到生肉的食物中毒,大多覺得是腸胃炎,但實際並非如此。
豬、山豬、鹿很多都感染有E型肝炎,血液中和肝臟都有病毒。吃肉時病毒可能附著在上面,生吃就更可能有引發肝炎的危險,甚至猛爆發作,還可能變成致死的重大感染。
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將食物充分加熱就可以防範食物中毒。很多病原體在七十五度、加熱一分鐘以上就會死亡,所以肉的中心部位都要充分加熱,這點很重要。尤其是小孩、高齡者、孕婦等重症化風險較高,要特別注意。
另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不僅存在於生肉,生菜等其他食材也有,前面提到的案例會懷疑蘿蔔嬰就是這個道理。其他還有高麗菜、黃瓜、哈密瓜等,都曾發生過案例。原因可能是與動物接觸,或是遭到糞便汙染。所以食物買回家後要馬上冷藏保存,切生肉的菜刀和砧板一定要清洗。
懷孕中攝取生食尤其危險,因為有感染李斯特菌的風險。
李斯特菌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容易造成流產、死產、新生兒感染等嚴重的併發症。應該避免的食材有生火腿、煙燻鮭魚、法式肝醬(肉或魚)、天然起司(沒有加熱殺菌)等。
人類是攝取各種動物的肉維生。但是動物也和人一樣與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共生,有些對牠們無害的細菌,卻對人有重大的危害。從這一點來思考,「把肉加熱」就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做法了。
NOTE
- 大腸桿菌毒素分為VT1和VT2兩種,後來研究發現VT1和痢疾桿菌的志賀毒素屬於同一種,所以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也被稱為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志賀毒素是以一八九八年發現痢疾桿菌的日本研究者──志賀潔的名字來命名。痢疾桿菌的學名 Shigella 也是來自志賀的名字。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原篇名為〈對生肉的誤解〉,立即前往試讀►►►
留言 1
Vivi
生肉新鮮 , 不會沒事
細菌的滋生才是關鍵
壽司店或是手術房的冷氣 ,都是為了抑制細菌
04月26日17: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