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苔熊(Podcast「海苔熊心理話」主持人)
如果只能給孩子三個禮物,那會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感受力、控制力與同理心。而《青蛙和蟾蜍》系列套書,可以協助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禮物1【感受力】體驗與探索世界,並練習表達和調節
綜合各大心理發展理論,6至9歲孩子在情緒上的特徵是,他們對自己和其他人的情緒變得比以前更敏感,而且也比以前更能夠用語言來表達。蟾蜍可以說是《青蛙和蟾蜍》這套書籍裡面的「感受擔當」,容易擔憂、煩躁、經常難過、時不時就慌張不知所措、甚至覺得有罪惡感等等。
比方說,他在〈明天〉當中慣性拖延,但又會對拖延感到不安;〈等信〉裡頭居然每天都要安排一個悲傷時刻;因為遺失〈工作表〉就很荒謬地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才好;為了〈一顆遺失的扣子〉麻煩青蛙而覺得很對不起他……。
從這些故事裡頭,你會發現蟾蜍有些時候是直接說出自己「怎麼了」,有些時候是直接用行動來展現情緒,這也是孩子在這個時間點經常會呈現出來的樣子。
好啦,感受完情緒、表達完情緒,再來呢?很多小孩會好希望這個不舒服「趕快消失」,但有些時候就是沒辦法,於是「調節情緒」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顫抖的滋味〉當中,兩人都想要體驗「恐怖的感覺」,所以開始講鬼故事(第一次調節情緒),但講完之後兩個人又都怕得要死,只好抱在火爐旁邊一起喝茶取暖(第二次調節情緒),並且藉此感覺到安全。
他們也會開始「嘗試」調節旁人的情緒。例如〈講故事〉當中蟾蜍因為感覺到青蛙不舒服,努力試著想講一個故事讓青蛙好過一點(雖然結果很爆笑);〈單獨一人〉中蟾蜍煞費心機地做了午餐送到河中央想讓青蛙開心起來(結尾也讓你意想不到)等等,這些故事不僅拓展了孩子的感受,也讓他們從中練習表達和調節。
禮物2【控制力】透過自我控制,獲得想要的結果
對於現在的家長來說,又愛又恨的應該就是3C產品的使用了吧?有句話叫做「給孩子平板,省自己麻煩。但會造成更多的麻煩。」
讓孩子使用網路,一方面可以讓自己有做事的時間,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孩子的時間管控能力-本來你是這樣想的,但經常都以討價還價和爭吵收場。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關鍵在於控制力。
你一定聽過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講的就是控制力!根據皮亞傑(Jean Piaget)的發展理論,孩子在2至7歲之間會慢慢開始考慮到別人與後果。例如吃雞塊的時候要留一塊給媽媽;現在貪玩平板,等一下爸爸回來發現作業沒寫完就等著挨罵等等。
除了〈工作表〉提到的規劃能力、〈明天〉談到拖延的蟾蜍透過「現在先做一點」來解放明天、〈花園〉裡培養耐心和等待的能力、還有〈餅乾〉裡頭青蛙跟蟾蜍為了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餅乾,想盡各種辦法等等。尤其是在〈餅乾〉這個章節,我覺得點出了一個關鍵-有時候你擁有了「超級多的意志力」,卻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是蟾蜍的另外一端,也就是「超有意志力的青蛙」,可能對一些事情特別堅持、固執,你也可以藉由《青蛙和蟾蜍》這一系列的書籍跟他探討:什麼是他真正想要的、以及他要如何透過自我控制,來獲得他想要的結果。
禮物3【同理心】建立人際關係的首要能力
進入小學,孩子會多了很多朋友,以前都是「爸媽說」,現在或許是「老師說」和「同學說」,而在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同理心」絕對是首要能力。〈驚喜〉這則故事正是青蛙和蟾蜍都能夠同理,心想秋天來了要掃落葉,對方可能會很煩躁,才偷偷地到對方家裡掃落葉。
其實,同理心是一種「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ToM)的能力,你必須能從對方的視角來看待世界、能夠理解和推測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大概從孩子4到5歲左右開始發展。
在故事當中,青蛙要可以想像「蟾蜍明明自己沒有掃地,但是回來卻看到落葉都掃乾淨有多開心!」這樣他回家的時候才能夠「因為蟾蜍的開心而開心」(儘管這裡蟾蜍的開心只是他想像的)。
其他像是〈花園〉裡,青蛙看到蟾蜍很羨慕的樣子,給了他一些種子;〈帽子〉中,青蛙一方面知道蟾蜍很喜歡他送的帽子,所以不能夠拿去退換,另一方面又理解這頂大帽子對蟾蜍造成很大的困擾,三方面可能又顧及蟾蜍的面子,所以選擇用「巧妙」的方式來收場(很有趣你一定要讀讀看)。
當然,由於這個能力還在建構當中,就算是同理,也可能會失準。所以就會出現前面〈單獨一人〉中蟾蜍以為青蛙「想要一個人」就是心情不好,或者是討厭他這個朋友,唏哩呼嚕做了好多才發現是自己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