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新生兒篩檢,項目有公費有自費,全面守護寶寶健康!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4年10月30日14:05
新生兒篩檢,項目有公費有自費,全面守護寶寶健康!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近年來,媽咪獲得的孕產知識愈來愈充足,產前檢查的項目也愈來愈多種,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表示,透過孕期的各種篩檢、檢查,特別是高層次超音波,能提前發現胎兒可能存在的異常,但還有一部分微小的缺陷,只能等到胎兒出生後才能發覺,這也顯示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

公費項目: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

足月出生的寶寶,離開媽媽的產道後,會由產房護理師抱至保溫台上,初步針對外觀、活力等方面進行檢查,確認沒有嚴重缺陷,氣色、活力等都表現良好,並完成簡單的擦拭清潔、吸取口鼻多餘的分泌物後,接著會讓寶寶與產婦進行肌膚接觸(Skin To Skin)。

當寶寶與媽媽完成肌膚接觸後,接著寶寶就會被放入保溫箱,並送往嬰兒室,趙露露醫師表示,完整的理學檢查及神經學檢查,將會在嬰兒室進行。理學檢查重點包含頭部、臉部、頸部、胸部、生殖器、四肢、腹部與髖關節。

而神經學檢查的原始反射作用,包含尋乳反射、吸吮反射、抓物反應、驚嚇反射、踏步反射,以及頸部張力反射。趙露露醫師強調,神經學檢查能反應新生兒的腦部問題,倘若以上有些反應無法做到,就要懷疑是否有腦部受損,必須進一步診斷確診。

塗抹眼藥膏、施打維生素K及B型肝炎疫苗

寶寶還在產房時,醫護人員會於保溫台上為寶寶塗抹抗生素眼藥膏,有助降低在經過產道時受到感染的機率。而維生素K對於凝血功能扮演重要角色,且寶寶又較成人缺乏,為預防維生素K缺乏風險,也會立即為寶寶注射維生素K。

此外,針對足月、體重達2公斤的寶寶,會注射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根據研究顯示,出生第一天施打,保護力更好,能大幅降低未來罹患B型肝炎的機率。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公費項目: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此篩檢又稱為「新生兒篩檢」,主要是幫助寶寶早期發現是否存在任何先天性的異常疾病,把握治療黃金期,減少疾病對於身體的傷害,同時改善預後情況。新生兒篩檢原先僅有補助5項疾病篩檢,之後逐步增加至11項,如今,已擴大至21項,另有11項為自費項目,如:龐貝氏症、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

趙露露醫師表示,篩檢方式其實很簡單,醫療院所多在寶寶出生2~3天左右,採集腳跟血於篩檢血片上,並送往各區的篩檢中心檢查,爸媽將會獲得查詢報告的QR Code,約在送檢後兩週左右,掃描QR Code,於該家篩檢中心的網站上,輸入媽媽的身分證、寶寶的出生年月日,即可搜尋到結果。

「假如結果有異常,篩檢中心會先通知醫院,醫院會再告知產婦帶寶寶回醫院複檢。由於某些代謝疾病,需要寶寶開始喝奶後才能篩檢出,如寶寶因故尚未喝奶,像是早產兒,或是服用抗生素等藥物,恐會影響某些篩檢項目檢測結果。」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公費項目:聽力篩檢

聽力篩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約會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進行檢查,檢查方式為在寶寶的頭頸部貼上貼片,再戴上耳罩給與刺激音,觀察腦幹的電生理反應,需在寶寶安靜情況下檢測。

趙露露醫師指出,未能通過檢測之寶寶,會在出院前安排第二次檢查,假如兩次都沒通過,則會在3個月內安排複檢。

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篩檢.檢查地點不同

在新生兒的先天異常中,先天性心臟病最為常見,且其中約有1/4為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在出生一年內需要手術矯正或治療的心臟疾病。

篩檢約在新生兒出生後24~36小時就能進行,方式為利用脈衝式血氧機在新生兒的右手臂及任一腳繫上感測器,約15分鐘左右即能檢測出血氧飽和度。如兩者數值相近,表示檢測沒有問題,倘若任一肢血氧濃度≦95%,右手臂與腳兩者之間差距≧3%時,表示需進一步確診。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有提供這項篩檢,於臺北市特約醫療院所出生7天內的新生兒,可免費接受;假如不是臺北市特約醫療院所出生,或是戶籍為臺北市,但不是臺北市出生之新生兒,出生7天內可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進行篩檢。

公費項目:黃疸檢測

趙露露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因肝臟功能尚未成熟,紅血球數量較多,在代謝過程中,會以黃疸的方式呈現在皮膚上,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指數都不會太高,約出生後3天左右會出現,出生後5至6天是高峰期,出生後7天就會開始下降,「而病理性黃疸則是會在出生後一兩天就會出現,或持續兩至三週的時間,可能是相關溶血疾病、肝膽疾病,感染等問題導致。」

趙露露醫師表示,黃疸指數須參考寶寶的年齡、體重,在寶寶出院前會接受黃疸檢測,可透過經皮檢測儀或扎腳跟血檢驗,一般而言,膽紅素數值超過15mg/dl就會留院接受照光治療。

她補充,「爸媽帶回家照護時,也能從外觀來了解寶寶的黃疸情況,會建議從頭、臉開始觀察,只有臉部明顯黃黃的,指數約在5左右;黃到腹部,指數約在10上下;黃到大腿時,指數約到15;膝蓋下的皮膚還黃,就表示數值已超過15mg/dl,必須立即回診檢查。」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新生兒篩檢|身體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聽力篩檢|黃疸檢測|超音波檢查

自費項目:超音波檢查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公費檢查之外,為了讓爸媽更能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還有自費檢查的項目可供選擇,但依醫療院所的不同,提供的項目也有所不同。在新生兒篩檢自費項目中,最常見的為超音波檢查,趙露露醫師表示,以前常說「自費三超」,包含腦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及腹部超音波,近年來,則改為「自費四超」,多新增一個髖關節超音波。

趙露露醫師指出,新生兒超音波檢查,根據檢查之目的性,適合檢測的時間點各有不同,有些無法早期透過理學檢查出來的異常,透過超音波檢查,能更準確得知,她以髖關節超音波為例,像是髖關節脫臼初期無明顯症狀,徒手理學檢查只能檢查出嚴重的脫臼(很難在早期確立診斷),但藉由超音波檢查,可以精準的確立診斷,如果寶寶能早期被診斷(4至6個月大以前),由小兒骨科醫師等專業醫療人員介入治療,是可被完全治癒的。趙露露醫師建議,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爸媽可依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自費超音波項目,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以守護孩子的健康。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解開生命密碼,許一個健康的希望!打開基因遺傳診斷實驗室的大門,一窺確認胚胎染色體有無異常的重要基地
SMA不再是只能悲觀等待的疾病,從無藥可醫到多藥可選,且健保全面擴大給付,讓生命重新看到希望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沒有留言。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