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追劇

台港的八點檔與肥皂劇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2023年08月31日10:15 • 發布於 2023年08月31日06:34 • 新聞編輯採訪
示意圖 。(資料照片/ 江昭倫 攝)
示意圖 。(資料照片/ 江昭倫 攝)

在台灣生活兩年多了﹐最近搬家時把原有的第四台取消掉,一方面覺得自己對電視需求性不大,畢竟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電視的功用已經跟從前很不一樣,另一邊廂又覺得既然功用不大,那就直接取消,省一下錢也不錯吧!但畢竟人在家總是想要有一些聲音,剛好新家的電視接收得到幾個傳統電視台。

結果,為了想讓家裡有一點聲音,回家後就會打開電視﹐剛巧電視正在播放的就是傳說中的「八點檔」﹐當真正一睹「八點檔」的風采時,才發現原來八點檔跟香港的「肥皂劇」看似差不多﹐但背後的細節位卻完全不一樣⋯

我看待的這一套八點檔是在講述有錢人與百姓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而他們彼此之間只隔一條馬路,這個故事就是在講兩邊的故事,故事人物會互相因為不同事件而交錯,在傳統的八點檔又或是香港的肥皂劇,總是會讓人覺得情節很誇張、離地、不合邏輯。

的確,剛看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橋段很牽強,甚至覺得跟香港得的肥皂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邊看會一邊笑。但是呢,最近我卻把它看得入神,甚至會開始代入角色,而會讓代入角色甚至同情角色的原因是編劇對人性的描寫,不禁讓我感到,到底台灣的編劇對人性刻劃也滿強,還是香港跟台灣的文化差異對比,讓我覺得厲害?

不管是甚麼故事,裡面一定會有飾演正派的忠角與反派的歹角,香港的肥皂劇都一樣,但是呢關於正派與反派立場都是明確得非常鮮明,甚至會有一種「為反而反」以及「為正而正」的離地感,離地在毫無人性可言。

香港的肥皂劇與台灣的八點檔比起來,在橋段的行動中,後者或許會比前者少了一份邏輯性,但是會多了一份人性刻劃,直接點說,就是會用心地為每一個角色創造一個「 Back story 」,記得剛從事故事創作的時候,一位電影界老前輩就跟我說:寫故事先要有人,有人就必定會有背後故事,背後故事愈結實,人就愈立體,愈立體的人愈是碰撞,故事才能引人入勝。

或許香港的肥皂劇集數不多,大概 20 - 30 集,每集一小時,跟動輒數以百集計的台灣八點檔相比,人的背後故事不能描寫太多,只能過鴨背式草草交代了事,變相只能以手段作為故事高潮點。

而台灣八點檔看起來有些橋段實在很「不OK 」,不過在人物描繪這部份做得很用心,基本上每個角色有點難以分好壞,每個人的每個動作背後都會一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又有足夠的劇情去交代,甚至有可能看到所謂歹角去對付正派角色,只不過是因為正派的角色早在以前以同樣方法對付過這名「歹角」,他現在只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恩怨情仇令故事變得張力十足,關係千絲萬縷,所謂是非、情理斬不斷理還亂,不能輕易「一刀切」地一概而論。這一點,非常人性,亦非常反諷現今社會下,互聯網發達,人人在網路上成為判官,單憑一張照片、一段文字就對事件對錯下定論,然而,當中相信無一個人是以全能全知的上帝視角看事情,甚或只是以為自己看到的片面就是全部,結果經常踢到鐵板。

從來在我眼中,除非大是大非的情況下,會有絕對的對錯,否則一般情況下,世上根本不會有所謂絕對正派、反派,因為人非聖賢更非神,人總會為自己利益出發,這就是人性,當然手段上奸詐、狡猾、觸法等事另作別論。但是每個人作每件事都有原因,而很多時候背後的動機與原因往往都是非世人所理解一般,要去判斷是非,首先第一件事是了解、思考、代入,以自己眼光看片面的世界,不會讓世界更好,只會更糟。

作者》張寧 香港青年,反送中後來台 。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