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台劇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開箱:復刻最美的、最醜的、沒有手機卻一樣令人嚮往的台灣 80 年代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21年02月01日16:54 • 龍貓大王通信

對上個世紀的孩子們來說,中華商場是個充滿神奇的地方。從這一點來說,公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能夠重現在 1992 年拆除的中華商場,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電視圈大事。但是,《天橋上的魔術師》要復刻的不只是水泥鋼筋建物而已,它要帶領觀眾前往魔幻的台灣 80 年代,體驗那時的社會氛圍、人情義理,對於曾經體驗過 80 年代的孩子來說,這部影集的衝擊非同小可。

台劇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預告:

 

少了「骯髒」,多了「情懷」的《天橋上的魔術師》

中華商場的重建效果是很驚人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重建了那些高掛各式校服的裁縫店、重建了走道兩旁的電玩機台、重建了狹窄的二樓夾層、重建了每層樓的鏤花窗格、重建了樓梯間的骯髒廁所。唯一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沒有重建「骯髒」。

《天橋上的魔術師》。

劇組沒有復刻中華商場上上下下無處不見的骯髒。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尿騷味,就是在中華商場樓梯間廁所,因為永遠洗刷不掉的大片尿漬已經滲入了磁磚隙縫之中,成為了廁所的一部分。讓我看到影集裡三個小朋友還敢蹲在馬桶邊玩遊戲,不禁眉頭一皺。

《天橋上的魔術師》。

但就場景部份,能挑剔的也只有這個。《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經讓觀眾看得出他們復刻的用心,而不夠髒亂只能說是力不從心。但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還塞了更多場景之外的復刻元素,豐富這座宛如「台灣版九龍城寨」的中華商場。在這個龍蛇雜處之地,你能聽到閩南語、客家話、港式國語與外省腔;妳能看到殘障人士、落魄老兵、小康家庭與流浪藝人。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中華商場有五湖四海的各型各色,他們各自在這裡散發著來自異鄉的生活與文化傳承,讓中華商場各處各有突兀卻又彼此融合。

《天橋上的魔術師》。

所以《天橋上的魔術師》復活了地理、復活了地上的人們,但它還復活了時間:80 年代的流行文化,隨著菸臭、香火與煮食油煙交融的複雜氣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每個鏡頭流竄著。

《天橋上的魔術師》。

孩子們玩著大型機台的脫衣麻將遊戲《麻雀學園》,瘋狂地看誰能在時限內連打 H 鍵最多次(這樣才能看到「好康的」);小學生們渴望著父母大發慈悲買一台任天堂紅白機回家;不是所有人都會拼出麥可傑克森的正確名字,但都知道如何模仿他抓雞雞鬼叫;《天橋上的魔術師》搞錯了 80 年代的超級瑪利歐兄弟遊戲,其實從來不能兩人對打,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如此懷念那個沒有手機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

但是《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是一部中華商場紀錄片,復舊是它出色的基本功,卻不是觀影的重點。《天橋上的魔術師》比起小說,更加重在角色方面。跳出文字描述,這些角色透過動作與表情,讓他們的性格更加突出。身為主角的小不點與阿蓋,是觀眾會立即愛上的兩個標準台灣小屁孩,他們「愛哭愛對路」,有著強烈好奇心與打死不退的倔強,卻又同時有著濃厚的同情心與善良。

《天橋上的魔術師》。

我不想將《天橋上的魔術師》與《怪奇物語》這樣同是小孩劇的作品相比,但確實善於拍攝小孩角色的楊雅喆導演,這次又製作了好幾位品質不輸給外國作品的優秀孩子角色。

《天橋上的魔術師》。

80 年代中期日本迎來了巨大的泡沫經濟時代,80 年代後半,台灣也同樣進入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瘋狂時代,人人瘋迷大家樂、還要炒股炒房炒地下投資、甚至股市還不到 11 點就全檔漲停版,今天各行各業都可以關門放假了。但與此同時,政府的威權手段仍然有如附骨之蛆一般,深入到社會每個階層,監視、非法拘捕、刑求等等手段製造出了「夜不閉戶」的虛偽假象。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讓小說隱而不言的潛議題,堂而皇之地在影集裡如影隨形地閃現。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小不點沿街叫賣鞋墊,可以一次賣個好幾百塊,這不只是小不點的口才伶俐,也顯示了那時人人口袋麥克麥克(這也是個上世紀的死語了),隨時都能掏出幾張鈔票隨心消費。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同時中華商場內也有情治單位的辦公室,每天都有特務人員監視著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過客們,要揪出其中的「共匪」與「反動份子」。也許有政治敏感的觀眾會覺得《天橋上的魔術師》是在以古諷今,但這其實真的是那個年代的真實風景──你敢在課本上把蔣公畫成海盜,就最好祈禱課本不要被老師或教官看到。

《天橋上的魔術師》。

 

從文字躍上畫面,「中華小宇宙」理應能講出更多故事──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故事在中華商場的幾個小家庭之間發展,小不點是「發記皮鞋」的陳家小兒子,哥哥是會讀書又幫忙家裡生意的優秀生,媽媽是嘴巴不饒人的犀利大嬸,爸爸是每日飲酒只顧彈手風琴的不成材大人;講話愛唬爛的阿蓋是「穩開鎖行」的謝家兒子,哥哥阿派是愛講派頭與交際手腕一流的小霸王,讓身障人士的爸媽非常頭痛;小不點與阿派的好友阿卡,家裡是做樂器行生意,算是經濟上比他們高一點點等級,阿卡家只有三個男人,哥哥阿澤跟阿卡一樣有點怕事,也跟弟弟一樣,常常被好友(阿派)使喚。

《天橋上的魔術師》。

三個家庭的小兒子們都是好友、哥哥們也都是好友、父母們也是不時會晚上到那卡西放鬆的好友。如同小不點喜歡自稱「我們商場的小孩」,中華商場如果有所謂的「文化」,那就是在這些親情與友情的緊密聯繫之中滋生的,那跨越了階級、經濟水準與地域性,讓這些奇異的個體組合成一個更大更複雜的團體。

《天橋上的魔術師》。

如果你喜歡鄉土劇,相信你會發現有些劇的角色,其實彼此間沒有那麼大的歧異性,但是《天橋上的魔術師》卻讓每個不同角色都能保有各自的特色。這部影集裡還有更多角色會陸續出場,但卻不會令觀眾搞到頭昏眼花,這是它的厲害之處。

《天橋上的魔術師》。

很可惜,《天橋上的魔術師》似乎只有一季,這些神還原的中華商場佈景也會拆除。在觀賞《天橋上的魔術師》全十集的過程中,這種遺憾與殘念感會越來越濃厚──這個已經構建好的「中華小宇宙」,理應講出更多故事才對。

台灣 80 年代不需要魔術師,它本身就是極其魔幻寫實的怪異時期,自由與不自由、單純與混亂、破敗與繁華、本土或外來,這些複雜元素全擠在中華路旁的八座連棟樓裡。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以優美溫柔的筆觸寫出了這本娛樂性極高的小說,它只有一集;而《天橋上的魔術師》補增了更多文字之外的年代風味,但它也只有一季。這實在令人悲憤起來,難道我們就是無法享受到更多好東西?

《天橋上的魔術師》將在公視於 2 月 20 日起首播。

延伸閱讀: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