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又柔,一個好聽的名字,卻讓她在日本社會格格不入。3歲隨著台灣父母移居日本,從小只會說日語;上了大學,她隨口說出台式中文,卻被課堂老師毫不留情指正;留學時走在上海街道,也有歐吉桑教訓她,不能說自己是台灣人。
幸好在文學這條路上,她嘗試安置自己與他人,奪得隨筆作家俱樂部大獎。入圍芥川獎時,評審竟認為移民毫無書寫價值。温又柔卻要證明,日語不只屬於「日本人」,她自己就是用日語笑,也用日語哭,還要用日文書寫跨越國境的故事。
**
距離約好的晚餐還有半個小時,温又柔走在台北市長春路,抬頭望著路旁招牌,忽然不顧周遭川流的機車,在路口停下腳步,拿出手機,笑瞇瞇地按下快門說:「ふつうの台湾。」(普通的台灣)因為太普通了,我們看不出那家小吃店的特殊之處。她寫過一個人在熟悉的東京漫步時,因為看見「おいしいの餃子」(好吃的的水餃)、這種重複「的」的台日混合語法,忍不住想走進那家店的心情。
舉家赴日 定居東京
2018年10月下午,温又柔返台探親,提議在台北圓山飯店受訪。38歲的她個子小小的,穿著襯衫和西裝背心,一頭香菇般的短髮,像是喜宴的花童。她用不流利的中文說,小時候常住在這家飯店,也常和親戚來吃飯。等口譯就定位,温又柔瞬間擺脫限制,用日語飛快地說話,眼神亮了起來,手勢愉快地飛舞。她小小的手上戴著一枚大大的金屬材質戒指,那是她去年的結婚紀念日禮物。温又柔握起拳頭笑說:「這樣遇到奇怪的歐吉桑,就可以反擊了!」
温又柔在台北市出生,3歲時隨父親舉家前往日本,經營家族半導體產業,本打算一段時間就回台灣,不料後來定居東京。她記得7歲時,外公外婆來東京探親,外公雖然沒來過日本,但有許多朋友在東京,日語流利的他又是個急性子,看到電車要開了立馬快步向前,把外婆丟在後面,直接回家去了。還好外婆想到女兒寫給她的信封上有住址,在路人的協助下順利回家。後來每次聚會,外婆常把這段插曲掛在嘴邊,母親也會誇張地稱讚日本人多親切。但温又柔說:「我在日本長大,知道日本人對跟大家都一樣的人很親切,但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話,日本人不會這麼寬大。」
外國身分 求學路艱
「温又柔」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是父親為她取的。到了日本,這名字卻讓她吃盡苦頭,每回自我介紹,總要強調自己雖然是外國人,但日語能力沒問題。畫作得獎時,名字被貼在公布欄,有不認識的同學批評:「這種(外國)人為什麼可以得金賞?」到了高中,甚至有同學瞧不起她:「妳姓温,那妳會講日語嗎?」這時的温又柔已學會反駁:「我的日語比你好。」
「小時候不管父母講的是中文還是台語,我回的總是日語。」温又柔說,父母不曾逼她學中文,畢竟在日本生活就要講日語,「如果二種語言都只學一半,乾脆丟掉一種,把另外一種學到完美。」升大學時面臨沉重壓力,家人鼓勵她自由選擇科系,但在考試方式和程序的認知有出入,「我比爸媽了解在日本升學的方式,但他們又問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不相信我呢?」不像其他同學的父母有這類常識,温又柔不但要一個人面對升學體制,還要釐清父母的誤解,她小聲地說:「我也需要爸媽的安撫,但我沒有這樣的環境。」當時她大發脾氣,媽媽沉默了很久,最後用發抖的日語說:「對不起,媽媽跟其他人的媽媽不一樣。」事隔多年,温又柔提到此事,依然覺得對不起母親。
温又柔小檔案
1980年生於台北市,3歲隨家人定居東京。在台出版有《來福之家》《我住在日語》《中間的孩子們》。曾獲昴文學獎、隨筆作家俱樂部獎、芥川獎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