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5日電)公路總局一群公路人近幾年在修建道路時多了拚觀光的衝勁,道路加入、生態、人文內涵更有看頭,阿里山公路變出12處秘境是最好的例子,明年農曆年前將推出遊秘境指南APP。
阿里山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國際景點,逾100公里的阿里山公路是省道台18線的主要路段,於1982年通車,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為阿里山帶來一天近3000毫米的驚人雨量,重創台18線,多處路基流失、橋梁沖毀,整條道路殘破不堪,到2013年才全線搶通。
一般人對這台18線的認知就是前往阿里山的必經之路,公路總局在道路修復通車後,重新思考如何讓這條通往重要觀光景點的道路加分,不再單調。
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陳彥伯日前考察阿里山公路秘境開發,受訪時說,公路不應只是扮演單純提供用路人通行的角色,公路應該要有故事,讓用路人不再匆匆路過,而是因視野豐富願意駐足欣賞,到阿里山不再只有森林遊樂區是唯一目的地,一條公路可有多種玩法。
陳彥伯說,預計明年春節前,會提供民眾下載阿里山公路12處秘境APP,內容包括秘境實際位置及特色介紹,另外民眾也可依喜好點選,APP會自動幫民眾算出車程時間及建議探訪秘境先後順序。
阿里山公路秘境,來自阿里山工務段一群公路人多年前的腦力激盪,從活化隙地和生態復育著手,現在從台18線54公里到94.5公里處,已變出12處秘境,每一處都是值得停留的亮點,等待用路人細細品味。
而阿里山工務段人員也在發現秘境中,學會拈花惹草,還成了生態復育好手。
阿里山工務段段長蔡衛勇、養護科科長黃秋揚更練就了解說能力,以生動活潑方式導覽阿里山公路,不輸專業導遊。
蔡衛勇說,在活化隙地部分,主要在阿里山公路沿線多處雜木雜草叢生、亂石滿地的地方,以天然材料造景,例如:利用台18線坍方落石、傾倒的樹木,擊碎做為回填鋪面、天然石桌椅、車阻、邊坡阻隔。
公路總局在活化阿里山公路的隙地時,不只加強景觀視覺效果,還融入在地文化,強化休憩與教育功能。例如,在78.6公里的鄒族分享亭,就是特別請鄒族長老與族人以茅草、杉木、竹子及黃藤興建,亭外視野遼闊,可俯瞰達邦、特富野的部落景觀,夏夜可賞螢觀星,雨季有機會欣賞阿里山的時雨瀑。
黃秋揚介紹,因為分享是鄒族重要的文化特色,從前族人們會在分享亭分享狩獵成果,現在的分享亭除了休憩觀景外,也歡迎遊客到分享亭時若看到食物可以取用,體驗鄒族的分享文化。
阿里山公路是從34公里過了觸口後開始爬升高山公路,但欣賞雲海不一定要到最高點。
12處秘境之一的石棹雲瀑就位在阿里山公路66.9公里,公路總局人員多次會勘發現,在東北季風吹拂下,這個里程點的雲霧翻攪更是澎湃,還可欣賞飛越山巒的流雲。
阿里山公路92公里處,有一個唯一存在公路旁的鐵路隧道遺跡,這是早年高山鐵路的東埔線,以往多數民眾開車經過不會注意,阿里山工務段特別整理在隧道口斜對面的隙地,鋪設棧道並設置觀景台,供鐵道迷回味。
阿里山公路的生態復育也是公路總局阿里山工務段交出的好成績。
每年4月起到夏天,是阿里山欣賞螢火蟲的季節,看到一閃一閃發亮的夏螢不稀奇,阿里山工務段還成功繁殖了冬螢,今年初已開始在94.5公里,約2000公尺高公路旁現蹤,現在1800公尺處也看得到,且數量持續增加,與夏螢最大差別就是冬螢是穩定發光,相機連續曝光拍攝下,會讓冬螢像不規則的光亮線條,當天氣晴朗時,肉眼觀看,則有如天上的星星落入凡間,妝點樹梢。
談到復育冬螢,黃秋揚很自豪阿里山工務段人員的努力,先從隙地土壤改良著手,雜亂的隙地清除整理後,原土挖深15公分,並拌合木屑,過篩後再回填噴草籽綠化,另外在隙地邊緣以20公分以上枯木,替代鋼筋水泥一格格擺放,回填碎木屑、改良土壤及回收水溝清理的枯葉。
黃秋揚說,在2015年之前,阿里山看不到冬螢,之後零星發現2到3隻,近兩年開始增加,今年1月在94.5公里約2000公尺處觀察,出現30多隻,現在1800公尺處也看得到,且數量更多。
其他阿里山公路秘境還包括:隙頂吉野櫻、虹橋銀河、十字村、青楓林蔭、鳥影尋蹤、雲海天堂、紅檜神木、高山植物園。
蔡衛勇說,阿里山工務段仍持續在推動原生及在地植物復育,例如,目前推動的紅紋鳳蝶復育,明年春天到阿里山就可見到成群鳳蝶飛舞的畫面,希望高山公路處處充滿驚奇。(編輯:黃于)1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