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拓撲找到大腦中的甜甜圈

科學人

發布於 2022年12月30日01:00 • 休士頓-愛德華斯(Kelsey Houston-Edwards)

拓撲學逐漸成為資料分析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最新的成果是:揭露腦神經元表現空間位置的方式。

▲ (繪圖:蓋拉爾(Evangeline Gallagher))
▲ (繪圖:蓋拉爾(Evangeline Gallagher))

挪威科技大學資料科學家鄧恩(Benjamin Adric Dunn)給我看一張圖片,上面有些間隔不太均勻的點,它們的排列看起來像英國巨石陣中的石頭。這些點的整體模式,至少對人類來說,是很清楚的。鄧恩說:「我們注視這張圖,便知道顯然是個圓。」但是演算法拙於辨識這麼簡單的形體,「它經常搞錯整體的圖像。」

許多科學過程都涉及迴圈或重複形式。電腦無法辨識這類關係這件事,對於想在大量資料點中辨認出圓圈模式的科學家來說,是一道難題。資料經常被視為空間中飄散的點,就像夜空中的星辰。一個資料點可能表示某個物理位置,就像經度和緯度這兩個數一樣,能定位公海上的船舶。也可以用類似方法,把基因標示在多維度的數學空間中(維度有時高達數百),而且兩個類似DNA序列的基因點位置相近。資料中的圓圈模式,其重要與否取決於應用的脈絡,船舶位置的圓圈或許暗示失蹤,基因資料中的圓圈則可能顯示某種演化關係。

這些如同夜空星辰般的資料點通常都太過複雜,維度太高,無法利用肉眼探究。為了偵測資料之中是否存在圓圈模式,研究人員需要一套足夠精確的指令讓電腦能夠理解。過去許多資料分析的標準技術都是以一門數學領域為基礎,稱為線性代數,但是線性代數研究的是直線與平面,想要找到迴圈,研究人員必須轉而求助於提供極為不同觀點的拓撲資料分析(TDA)。

線性代數的特性是研究相對簡單而剛性的結構,相較之下,TDA的基礎是拓撲學,這門數學分支專門研究可拉伸的柔軟形體。由於拓撲學家假設所有形體都充滿彈性,拓撲學也經常稱為橡膠幾何學。

就好像星星構成星座,TDA能協助數學家,從散亂的資料點中構造出有意思的模式。首先,研究人員把資料點當做某種虛擬鷹架中的節點(node)或榫卯,以此建構出可能高達數百維的複雜結構,產生的形體圖像不但包含原初資料的大半本質,而且形式更為具體。他們運用拓撲學的觀點研究這些結構,尋找即使鷹架拉伸或彎曲時,仍然保持不變的特性。

拓撲在資料分析上之所以有用,在於它能揭示定性而非定量的性質,即使原初測量時存在隨機誤差或雜訊,拓撲學仍能辨識始終存留的結構面向。雖然雜訊經常干擾原初資料,其拓撲結構始終不變,這揭示了系統的穩固特性。美國賓州大學的數學家格里斯特(Robert Ghrist)說:「現實世界有很多例子,取得的資料都是軟綿綿的,所以你得使用軟綿綿的數學。」

數學家和科學家目前正攜手並進,在大量資料的範圍中找出不尋常的拓撲形體,這些形體所代表的可能是例如具有日周律(daily rhythm)的生物過程或藥物分子的結構。在這類探究之中,最有趣的與大腦有關,數學家運用拓撲學探索神經元在大腦延伸區域內如何產生交互作用,並對不同的環境和刺激做出反應。鄧恩與神經科學家合作,最近發現某些腦細胞使用環面(torus,這個數學名詞可描述甜甜圈表面)來描繪其所處環境。

(繪圖:Jen Christiansen)
(繪圖:Jen Christiansen)

甜甜圈和咖啡杯

儘管拓撲學家很擅長拉伸橡膠面,卻很小心維持其上的孔洞數,他們從不多戳出一個新洞,也不填滿現有的孔洞。有一個經典數學笑話說,拓撲學家分不清楚甜甜圈和咖啡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洞。

拓撲學家根據維度為孔洞分類。迴圈的外形像數字0,有一個一維孔洞,因為它把一維線段的兩端點黏在一起。若從一張紙卡的二維平面區域開始,用膠帶把區域邊緣黏起來,可能就會得到像空心球一樣的形體,這是一個二維孔洞。

(繪圖:Jen Christiansen)
(繪圖:Jen Christiansen)

更高維度的形體可能具有更高維的孔洞。類比於一維和二維孔洞,可把類似正方體的三維空間「封閉」起來,構成一個三維孔洞。但這整個過程只能在四維空間中才能目睹,超出大多數人(或許是任何人)的能力之外。

有些形體具有多個不同維度的孔洞,例如孩童坐著彈跳的帶柄充氣球。球的中空中心是一個二維孔洞,實心手柄則有個一維孔洞。拓撲學有很多明確方法,能用於計數高維形體的孔洞,這些方法已證實可協助研究大腦的神經元活動。

印第安納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史彭斯(Olaf Sporns)認為大腦是巨大交通網絡,神經元和連接的突觸構成網絡中的基礎設施和道路,大腦的電生理化學訊號沿著街道傳播。他說:「實際道路限制了交通模式,可從道路上方動態觀察這些模式。」當我們移動或思考時,大腦的交通模式就會產生變化……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22年第250期12月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