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低溫療法」是為避免腦燒壞?醫親解療法目的:這2種狀況最適合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022年10月03日16:30

一名44歲中階男主管平日工作繁忙,幾乎每天加班熬夜,也常常外食,平時無運動習慣,一天洗完澡後無預警發生昏厥,送到醫院心肺功能已停止,檢查發現是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打通血管後以「低體溫療法」降低感染並修復。2週後心肺功能趨於穩定,移除葉克膜並平安出院。

當病患到院發生心肺功能停止的情形,急診醫護人員都會進行心肺復甦急救,心臟血管外科會替病人裝置體外心肺循環輔助,穩定生命徵象。只要確定不是腦出血造成的昏迷,就會將病人送到心導管室找尋可能的病因並進行相關手術與治療。

延伸閱讀:
腹痛頭暈 3成恐為心臟病!

休克時細胞壞死產生發炎物質

但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在治療完病灶後,醫療團隊會針對心跳休止、經急救復甦的病人施行「目標體溫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也就是透過「低體溫療法」來降低感染。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詹仕戎說明,人體在休克時體溫產生變化,體內細胞會因休克缺氧壞死而產生發炎物質,進而造成腦部損傷。另外腸道菌叢也可能在休克後位移,引起潛在的感染發炎。

因此,當病患的生命徵象在體外心肺循環輔助穩定後,接下來要注意的就是病患是否有感染。感染會刺激腦部產熱,加重腦部傷害,所以體溫管理的目的就在降溫,不讓人體發燒,避免腦部發炎造成日後影響神經情形。

臨床可用來降低體溫的儀器有「靜脈置入導管式」和「體外貼片式」2種,差別在於是否有侵入性導管的執行:

  • 靜脈置入導管式:
    醫師做心導管檢查時,同時置放一條經皮從股靜脈進入到下腔靜脈的低溫導管,導管上有氣球,透過機器以低溫的生理食鹽水循環經過氣球,在下腔靜脈中氣球接觸血液來降低血液溫度。
  • 體外貼片式:
    在兩側軀幹和大腿,貼上共4個大貼片,利用傳導降溫。此方式適用於未執行侵入性導管檢查病患。體溫降到33度避免發炎感染

詹仕戎解釋,一般而言,會先將病人的體溫降低到攝氏33度,持續24小時再緩慢回溫,而後將體溫調控維,最後視病人的情況選擇移除低溫導管的時間。以這名病患為例,送至加護病房後,第一天,醫療團隊讓他的體溫控制在33度,24小時後緩慢回溫至36度,6天後,低體溫療法儀器移除,又過了4天,醫療團隊評估病人心肺功能趨於穩定,拔除葉克膜,病患也漸漸恢復意識。

延伸閱讀:
走路、講話都好喘 女子檢出瓣膜性心臟病

詹仕戎也提醒,並非所有病患都適用目標體溫管理,若是末期病人、嚴重外傷、嚴重休克或凝血功能異常者等將不適用,仍須由醫療團隊進行專業評估。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