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同樣是幼兒園,日本、台灣差在哪?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4月22日05:26 • 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同樣是幼兒園,日本、台灣差在哪?
同樣是幼兒園,日本、台灣差在哪?

上圖為一間日本幼兒園,教室在沒有使用時,都需要恢復成空曠的樣子。圖/楊逸飛  提供

促使我出國留學的最大動機,便是希望有機會深入體驗、理解日本的教育現場,尤其是我自己的工作領域: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事實上,我在還沒出發到日本留學前,也曾在日本旅遊短住期間,自己接洽了一些園所進行參觀;因此留學一開始,我也繼續積極尋找能與當地教育系統連結的機會。

回顧我在長崎大學的這半年間,透過志工活動連結了很多在地生活體驗,其中也包含為了拓展教育領域的職場經驗,每週有一天時間在當地幼兒園擔任志工,時間長達連續 5 個月。

由於對跨文化教育議題深感興趣,這 5 個月讓我對日本的幼兒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觀察。當然,僅僅蹲點一間幼兒園,我無法說這樣的經驗就代表全部的日本,但絕對可以說這反映了日本一部分的真實面。

教室保持空曠,桌椅要用時才拿出?

在台灣幼兒園,教室內規劃「學習區」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通常的安排是在教室內設置特定的探索區域,便於幼兒深入學習,例如:積木區、益智區、美勞區等等。這樣的模式,需要運用並規劃教室空間,各種教具、櫃子和桌椅的擺放,也都會是常設狀態。

但在我參與的日本幼兒園經驗中,我發現他們對於「學習區」的概念相對不那麼崇尚與普遍。我常見到的日本幼兒園教室,有不少都是內部一片空曠,要操作教具與玩具時,再由老師和幼兒一起把桌椅搬出來使用,使用結束後再歸回原位。甚至連吃午餐時,也都需要把桌子拿出來使用,用完餐後再放回去。

教室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搬出桌椅使用。圖/楊逸飛  提供

因此,在日本我比較常看到的教室樣貌,通常是一大片空曠的中間區域,桌椅都收納在該有的位置,有需要才搬出來排列使用,與台灣大不相同。

日本人對環境整潔的堅持

起初,對於要時常將桌椅收納又拿出來使用這一點,我覺得不太方便,心想「為什麼不讓桌椅就定位呢?」但我對比了去其他地方擔任志工的狀況,確實很常看到這樣的方式:僅在有需要時才把物品拿出來,使用完畢之後就歸回原位。

像是在社區活動中心的教室,桌椅也都是收納好的;料理活動結束後,也一定要把流理台清空,並把碗盤擦乾等等。這也讓我想起了《哆啦 A 夢》的場景,傳統的日本生活,總是在要睡覺時才把床墊與棉被拿出來使用,起床之後再把棉被都收好。

原來,在我看來非常「麻煩」的行為背後,有著與日本宗教有關係的深刻連結。日本的傳統宗教是被稱為「神道」的信仰系統,在神道的觀念中,不管肉體是否死滅,精神及靈魂總是不滅的,其基本教義也認為萬物皆有靈,對動植物與各種物質都予以尊重。

因此,從這樣的基本信仰延伸出來的,就是我們看見日本文化對於周圍環境的一絲不苟、物歸原位、乾淨清潔的價值重視。我在一些工作場域中,也會看見辦公室內張貼著「嚴禁髒亂」的提醒海報。因為讓萬物保持原本的樣子,便是對靈的尊重。

這一點也反映在日本的租屋制度上。在日本租房子是不附帶任何家具的,租客在離開前,也必須把房間清潔成原本的樣子,甚至會有「原狀恢復」這筆費用。而台灣人更有印象的,可能是許多出外比賽的日本運動選手,都會在離開後把居住的旅館打掃乾淨。這讓多數外國人對日本產生了「整齊、乾淨、強調細節」的印象。我在長崎的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內,確實也都看見了整體空間環境是如此。

長時間的戶外遊戲、重視親水教育

日本幼兒園對於戶外活動也自有一套安排哲學──不論是公園或幼兒園內的運動場地,沙地與泥土幾乎是標準配備,孩子在戶外遊戲的時間也很長。

沙地是遊戲場的基本元素。圖/楊逸飛  提供

如果仔細觀察,幼兒在「沙地、泥土」跑步與在「PU 材質、水泥地」跑步會有不一樣的體感回饋。在沙地與泥土上要跑得快、跑得好,並不是單靠爆發力就可以的,還需要更多的平衡控制能力,雖然跌倒的機率相對較高,但因為材質比較柔軟,通常不會太嚴重。日本幼兒從小就會在這樣的環境中遊戲,且戶外自由遊戲的時間很長,每天都會安排這樣的時段。

另外,如果是在夏天,也幾乎每天都會讓幼兒玩水,穿脫衣服、更換泳裝大部分是由幼兒自行完成,或在老師的協助下學習。日本是個海島國家,日本人對「水」的態度是敬畏也敬重,因此游泳在國民教育階段可說是一種必修課程了。

我也發現,有日本幼兒雜誌為了教導幼兒玩水,特別推出一本玩水特輯,結合生理發展的階段,向讀者說明如何依照年齡玩水,好讓幼兒對水不陌生。該雜誌的封面是這樣說的:「不只是因為夏天,而是因為需要才玩水(夏だからじゃなくて、必要だから)」──所謂「需要」,背後就有很多涵義了。

不怕弄髒衣服,強調親自「動手」

對於自由活動、戶外遊戲時間的重視,配合自然環境的運動場域、喜歡玩水的特性,日本幼兒園內的孩子,在整體大動作的發展上顯得非常穩定。

某一次園內老師帶孩子到鄰近的海邊撿石頭、抓螃蟹,班上學童都可以從幾乎快跟他們身高一樣高的堤防安全翻爬下來,並且自在地在石頭縫隙當中穿梭。在我看來感覺可能會被浪捲走的地方,孩子卻可以在濕透了的海岸石頭上安然無事地找到平衡,離開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的鞋子是濕的。

幼兒會自己在潮濕的石頭上找到平衡。圖/楊逸飛  提供

在遊戲場奔跑跌倒後,幼兒們也只是拍拍灰塵然後繼續玩耍,不太有人會在乎衣服或鞋子「髒了」。而不論是翻花繩、黏土、剪紙與摺紙,還有各種祭典活動的準備都需要幼兒親自「動手」,另外再加上一天要進行好幾次收納桌椅、排列床鋪、清潔教室與更換衣服等工作,我也觀察到,日本幼兒的精細動作發展速率,普遍比台灣幼兒來得更快。

在元旦那段時間,班級老師們會特別拿出具有年節氣氛的民俗遊戲來進行活動,像是翻花繩、剪窗花等等。除了這些,我在班級內也看見摺紙、黏土等需要較為精細手部動作的學習活動,不只是節慶時期,這些教具與玩具在平時也經常被使用到。

祭典活動的道具都是透過幼兒親手製作。圖/楊逸飛  提供

此外,日本幼兒園對於民俗活動也相當重視,往往會配合成人社會中的節慶,舉辦或模仿祭典活動,或是在運動會時,與幼兒一同製作大型的傘鉾、鉾山車(日本祭典中有很多裝飾物的彩車)等等。這些工作都是透過老師與孩子,投入不短的時間「親手」慢慢製作。

3 歲就開始學用筷子,為什麼?

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這邊的幼兒園,大班、中班午餐的餐具只有筷子,並沒有湯匙。我所觀摩的大班幼兒,全部都已經會使用筷子了,中班的幼兒也多數可以。園內老師告訴我,他們大概從 3 歲開始就會學習使用筷子。

筷子對於日本人是一種非常「神聖」的東西,如果兒童不太會使用筷子,甚至在學校會遭受嘲笑。連《哆啦 A 夢》裡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道具,來鍛鍊大雄使用筷子(お箸マスター)。一位日本朋友也跟我分享,他小時候常常因為不太會用筷子,被家人長時間「特訓」。

日本人重視筷子,有一種說法是筷子的日文「箸(はし)」與「橋(はし)」同音,這代表著筷子是食物與個人生命的連結,要能掌握好這樣的連結,才能擁有豐富的生命。

再加上神道的萬物有靈論,自己用過的筷子上面可能會附著自己的靈,因此自己的筷子就不適合其他人使用,這也是為何日本餐廳內常會出現一次性的免洗筷;更講究的日本人還會強調,用完免洗筷之後要將之折斷,避免靈的附著。正因為筷子是如此神聖的物品,日本孩子也就需要及早學會使用它。

日本幼兒從很小就開始練習使用筷子。圖/楊逸飛  提供

不教算術、不給回家作業

某次我在日本幼兒園班上,跟大班幼兒玩大富翁時,健太(化名)丟了兩個骰子,分別是 1 和 5,他開心地說:「我可以走 15 步!」我十分驚訝地說:「是這樣嗎?」另一位學童太郎(化名)則說:「對啊,老師我幫你丟。」他丟出了 2 和 3,「老師,你可以走 23 步,我幫你走!」

我會如此訝異是因為,台灣多數幼兒到 5 歲左右就會有 10 以內的合成、分解概念,比較早的可能 4 歲就會發展出來,因為台灣人在生活中很常強調數量的運算。當我與台灣朋友分享這個例子時,他告訴我,他在美國看過國中老師教數學時自己就是在使用計算機。

後來,我跟幼兒園老師聊天時談到關於回家作業的議題,我說台灣大概在大班開始偶爾會有一點回家作業,日本幼兒園老師感到非常吃驚,因為在這間幼兒園是沒有「作業」這個概念的,平常的課程中也不會特別教導文字、數量等等,她還跟我說,她對台灣人的印象是「看起來很聰明,很喜歡學習」。

跨文化觀察並非為了比較優劣

我們當然無法完全否認,是否是因為前述這樣的文化特性,才使得日本人的運動與各種民俗技藝,在世界當中有了獨樹一格的位置。但本文提出這些現象,並非要論述日本的幼兒教育「絕對」比較好,而是從文化的立場來驗證「幼兒發展是單純的生理因素」這點並非完全正確,因為幼兒發展還會與「所屬文化」有相當的連動性。

翻花繩在幼兒園是過年時都要玩的遊戲。圖/楊逸飛  提供

理解到這一點,可以讓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在看待孩子發展時,擁有更多的彈性。我也提醒自己,跨文化的比較絕對不是在論斷優劣,而是理解「文化脈絡對個體產生的影響」,這才能讓我們在必要之時,重新找尋另一種文化與學習的機會。

以筷子的使用為例,日本的幼兒 3 歲開始使用筷子,台灣幼兒多數到 5 歲仍使用湯匙,而歐美人士可能到成人都還不會使用筷子,但這樣能否代表日本的幼兒比較厲害?又或者,有些國家沒有臨海,國民普遍比台灣與日本人來得不會游泳,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就比較厲害,不是嗎?

顯然,會不會用筷子、游泳能力好不好,某部分都是跟文化的價值有關而已。當我們在進行跨文化體驗時,如果不能後設地思考文化脈絡,很容易就會掉進論斷價值優劣的判斷之中,形成「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若再貿然地、毫無保留地直接移植國外的做法,這對我們自己國家的教育發展,無疑是弊大於利。

【延伸閱讀】

●一間偏鄉部落裡的幼兒園,為何能提供「世界級」的教學?
●「出社會後,我們受到上一代人的全面性找碴」—— 日本教育改革不再「寬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