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熱門寵物的綠鬣蜥,如今卻成為台灣的生態威脅。因為棄養和繁殖迅速,牠們的數量從2017年的2千多隻,暴增至2024年的8萬多隻,破壞農作、啃食幼苗,甚至挖掘堤防影響基礎建設。政府積極移除,但如何在生態平衡與人道對待間取得共識,仍是一大挑戰。
這是一般人印象中的綠鬣蜥,這是飼主眼中的綠鬣蜥。一個台灣,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象。
週末午後,台北華山藝文中心,出現意外訪客,吸引好多小朋友圍觀,牠是七歲大的綠鬣蜥太原。
綠鬣蜥飼主太原爸:「大家都很想問說,牠不會咬你嗎?牠是我們從小養的,牠並不像說,外面說那些,大家資訊所接收到的,說牠很兇會咬人。」
最令人驚訝的是,太原和他的妹妹,也就是家中的瑪爾濟斯相處融洽,常常在沙發上和狗狗一起玩。
綠鬣蜥飼主太原爸:「其實小朋友要抱也是很容易,只要一樣讓牠有一個,依附的一個地方,來上去,趴好。」
不只太原顛覆我們的印象,其他綠鬣蜥,也溫馴地讓主人剪指甲。
綠鬣蜥飼主蜜袋鼯老師:「剪下去這樣就好了,就是跟我們人一樣,就是白天會活動,會找食物吃,然後到了晚上的時候,牠們就會爬上樹去睡覺,對然後牠們吃的菜的話,就是一般的像你們青江菜、地瓜葉,不要沒有在吃那些什麼蟲,或者是老鼠那些都沒有。所以大家印象是錯誤的。對,沒錯。」
即使是第一次,接觸綠鬣蜥的小朋友,也能夠輕易上手。
綠鬣蜥飼主蜜袋鼯老師:「像樹枝一樣喔,因為牠是樹棲型的動物,所以你就這樣子,把牠抱著,讓牠感覺牠就在樹枝上面,牠就會很有安全感。」
綠鬣蜥在十幾年前被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後來一度被視為新興寵物,從國外被大量引進,卻因為體積龐大引發棄養潮,導致他們在野外迅速繁殖,農委會在103年將綠鬣蜥,從保育類野生動物除名,到了109年,甚至公告為「有危害生態之虞非我國原生物種」。
我們實際走訪嘉義台南,單一熱點短短半小時,就看見十幾隻野生綠鬣蜥。
台南市農業處科長朱健明:「在動了,有沒有!很大耶!對,但是課長趕快抓,快點那一隻。沒辦法太遠了,困難點就是牠會掉下來,然後沿著這個溪流跑。」
記者古彩彥:「綠鬣蜥最喜歡生長在這種有水還有樹林的地方,剛剛我們就發現一隻,牠的身長比我的身高還要高的綠鬣蜥棲息在樹上,過去牠們主要分布在濁水溪以南,但是這幾年開始往北蔓延,包括彰化的二林溪,還有台中的大里溪沿岸,都開始出現牠們的聚落。」
採訪途中,突然接到民眾通報,家中遭到綠鬣蜥入侵。
嘉義縣民眾:「妹妹不要去,唉唷,我老公剛好要開門說,咦怎麼緊緊的開不開,他跟我說,有那個那麼長。」
農業處常常接到通報,現在抓綠鬣蜥相當熟練。
嘉義縣農業處科員江盈璋:「這隻有蛋,有蛋,你可以摸,牠已經懷孕囉。」
過去每年三、四月是綠鬣蜥繁殖季,平均一隻母蜥蜴可以生3-50顆蛋。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科長邱國皓:「牠在繁殖產卵的過程中,可能會對一些土製的堤防或是河岸的,或是一些農地的一個基礎的建設,會產生一些挖掘,造成基礎的不穩。得等到入夜之後,比較適合捕捉。」
記者古彩彥:「現在時間是晚上的七點半,我們要跟著獵人的腳步,從八掌溪沿岸來尋找綠鬣蜥的下落。」
嘉義縣綠鬣蜥獵人丁正昌:「啊我們這邊就看到一隻了。真的嗎?這個位置。在哪裡?牠的尾巴在這邊。真的耶!距離比較近,可以徒手捕捉。再來再來,好。不過其他綠鬣蜥在樹林深處,要接近牠們得先排除沿路障礙。特製的伸縮桿,最長可以延伸17公尺。」
嘉義縣綠鬣蜥獵人丁正昌:「這隻也醒了,開始在移動。只要把樹枝往下鉤,棲息在上面的綠鬣蜥,失去重心就會掉下來。在你正上方喔,從我這邊勾。有沒有蛋?我看看。有,有蛋。」
嘉義縣綠鬣蜥獵人丁正昌:「我們在叢林裡面,就是盡快把牠綁定,不然很容易被牠脫逃。」
綠鬣蜥在台灣沒有天敵,剛出生的幼體以蟲為主食,可能會和其他小型的攀木蜥競爭食源,排擠到其他生物。林保署的策略是鼓勵人為移除。
嘉義縣綠鬣蜥獵人丁正昌:「以前就是可能抓完一個月再來看,才可能有(綠鬣蜥),現在是一個禮拜就有。」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科長邱國皓:「近年來的氣候變遷,讓台灣的中南部,大概體感上都不會有一個明顯的冬季的感受,所以綠鬣蜥在繁殖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冬天可以抑制牠生活。」
根據統計綠鬣蜥的移除量,106年只有2千多隻,到109年數量破萬,一直到113年,增加到8萬多隻。
嘉義縣綠鬣蜥獵人丁正昌:「這隻公的兩歲以上三歲,綠鬣蜥除了造成生態威脅,還專吃幼苗,讓嘉義的農民很苦惱。」
嘉義縣農民黃先生:「菜苗剛種下,兩隻跑過來,一個晚上就吃那麼多了。」
相較起來台南市的綠鬣蜥,比較常出現在市區周邊。
台南市農業處科長朱健明:「其實在105年的時候,我們總共抓了121隻,那到113年,抓到1萬2千隻,將近9年的時間,就增加了100倍。」
台南市的策略,是在一個熱點,同時出動十位獵人。
台南市農業處科長朱健明:「集中火力在這個地方清除,那這個效果會比較大,所以我稱為是區域聯防,然後他(獵人)不斷的在這裡滾動,等牠量逐漸減少的時候,這個這地方的綠鬣蜥,就可以來控制。」
世界各國防治綠鬣蜥幾乎只能人為移除,英屬大開曼群島,曾經在一年內花費兩億元,移除上百萬隻綠鬣蜥,為了提升捕捉效率,林保署開放部分獵人,在險峻的地形使用高動能的空氣槍,109年開始,除了要求飼主登記,也規定飼養的綠鬣蜥死亡之後,不能夠再養。
綠鬣蜥飼主蜜袋鼯老師:「許多的像貓狗,牠是必須有一些法規,然後可能要植晶片,然後要簽一些切結書,那相對的綠鬣蜥,我也希望政府,可以用這樣子的方式。」
儘管有人建議用晶片管制,但外來種已經造成生態危機,林保署不打算鬆綁,另一個爭議是,能用更人道的方式移除,減少痛苦。
綠鬣蜥飼主太原爸:「你們在把牠做一個撲殺的動作的時候,刺激人家說,我是不是抓到牠,我就可以去凌虐牠,你抓到牠之後,你把牠綑綁沒關係,但是你讓牠一個安樂死,安穩的去,去了就好。」
曾經是熱門寵物,卻因為棄養造成族群擴散,政府也從一開始的保護,轉變為移除與管制,在歷史因素之下,我們見證綠鬣蜥,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在台灣綠鬣蜥不只是,寵物與外來種的對立,更是人類選擇,如何與環境共存的縮影。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