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委員會3日揭曉2023年物理學獎得主,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阿格斯提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克勞茲,以及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呂禮耶3人,以創造出極短脈衝光,能夠進一步探討物質內部電子動態的貢獻而獲獎。
該委員會新聞稿表示,三位獲獎者透過研究,展現了形成極短脈衝光的方式,藉此提供人類進一步探索、觀測物質內部電子高速運行,以及能量改變的途徑。有助科學界對於物質組成以及分子運作的認識。
諾貝爾委員會3日公布物理學獎得主,由研究極短脈衝光的三名科學家共同獲得。(美聯社)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三人研究產生的極短脈衝光,持續時間大幅縮短至「阿秒」(attoseconds),在此之前,由於物質內電子移動速度過快,使科學界往往難以進行追蹤;諾貝爾物理委員會主席歐森(Eva Olsson)表示,在三位科學家的貢獻之下,使物理研究推進至阿秒,人類「得以打開電子世界的大門」,有助進一步瞭解甚至運用。
The 2023 #NobelPrize laureates in physics are being recognised for their experiments, which have given humanity new tools for exploring the world of electrons inside atoms and molecules.
Pierre Agostini, Ferenc Krausz and Anne L’Huillier have demonstrated a way to create… pic.twitter.com/LR5oloQOpk—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3
2023 physics laureate Pierre Agostini succeeded in producing and investigating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light pulses, in which each pulse lasted just 250 attoseconds. At the same time, his 2023 co-laureate Ferenc Krausz was working with another type of experiment, one that made it… pic.twitter.com/pEFAM0ErNP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3, 2023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資訊,法國出生的阿格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在1968年於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1962年在匈牙利出生的克勞茲(Ferenc Krausz),則在1991年獲得奧地利維也納科技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博士學位,目前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量子光學中心主任,以及慕尼黑大學教授;呂禮耶於1958年出生於法國,在1986年獲得巴黎第六大學(UPMC)博士學位,現為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教授。三人將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31萬元)獎金。
呂禮耶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5位女性得主,她在瑞典皇家學會(Royal Swedish Academy)的記者會中,對於自己能夠獲獎感到「不可思議」(It’s incredible),並且表示她因為正在授課,所以直到委員會第3次致電通知才接起電話,而且在知道自己獲獎後,剩下半小時的課程反而「度日如年」。
留言 1
Matthew Su
相較生物醫學獎 mRNA 疫苗人盡皆知,甚至二年前就已有預測 K 博士是得獎熱門候選人,今年的物理學獎顯得很小眾。
雖然不可否認其對物質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人類觀測高速運動的電子之一大突破,但這顯然和絕大部分的民眾沒有關係,僅圈內人會明白其箇中奧秘,也難怪獲獎的學者們感到無比意外和驚喜!
2023年10月04日03: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