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2018年核定的雙語政策,目標在「課室中的教學語言盡量改以英語進行」,但上路後引起強大反彈,教師團體抗議加重教學及備課負擔,且政策配套引進大量外籍教師,也擔憂本國教師工作權被排擠,甚至嚴重影響教學品質,有些科目「用中文教,學生都聽不懂了,何況改用英文?」
教師界最大爭議來自前導學校需「1/3學校部分領域以英語教學」,為達成各縣市政府要求的 KPI,許多學校的體育、音樂、生活科技、童軍等「非主科」教師,被「半強迫」要求趕緊加修雙語專長,在課堂上用雙語授課,引起基層教師界反彈,甚至有老師決定提前退休。
根據財經媒體上周報導指出,一手催生「2030雙語」政策的總統賴清德,上任後聽取各界意見同意調整,未來教師僅在英文課上以全英語授課,不再要求其他科目也以英語教學,意味著推行了多年的雙語政策將調整。教育部長鄭英耀今天在回應媒體詢問「雙語教育政策是否改變?」時也表示,未來將「不強迫」各領域教師以英語授課,但國中小英文課要以全英語授課為目標。
消息一出各界譁然,家長與教師團體都想知道,紛紛擾擾的雙語教育,下一步該往哪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今天(11/13)發表聲明,「肯定政策調整終結雙語亂象,呼籲尊重各學科專業並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說,自2018年行政院核定雙語政策後,亂象層出不窮,包括中小學教師甄試不重專業科目、獨厚雙語專長捨本逐末,甚至中文系教授也被要求以全英文授課的荒謬情況,各界不斷要求檢討,全教總肯定政府終於嚴肅面對錯誤並進行調整,呼籲教育部儘快對外公布完整資訊。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指出,賴總統如果願意改變中小學的雙語教學方向,未來只在英語課進行全英語教學,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他認為,回歸學生的「第一語言」來進行學習與溝通才是常規,若把英語反客為主,不但學生的學習受阻,長期下來可能變成半文盲,整個社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EdYouth 常務理事學生代表、目前就讀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一年級的鄭羽倢也說,2024年課綱觀察報告發現,近50%高中學生在全英語的課堂中,有一半的授課內容無法理解,更有20%學生僅能理解約四分之一的授課內容。建議教育部未來在推動雙語政策時,應優先考慮英語雙峰化現況,及課堂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可行性。
除了教師團體高度關切,家長群組近日也十分焦慮,想知道未來孩子在公校裡的英語學習,是否也跟著直接喊停?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表示,站在家長角度,當然期待有外師入校、協同英語教學,讓孩子不用另外去補習班,也有機會與外師互動,在課程中「情境式體驗生活英語」。新政上路這四年多來,她看見許多老師們費心研發課程,並努力搭配外師教學,讓孩子面對考科之外,另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
但胡語姍也同意,雙語教學的事前規劃不夠完整,關於「如何教雙語」,現場意見不太相同,連指導的大學教授都各有不同說法和做法,莫衷一是,孩子的學習成效變成「有點靠運氣」,這些都註定了政策很難成功。
她觀察在雙語教學的執行面,覺得可惜的是,並沒有太多機會往當初設定的目標「促進國際交流」方向推進,而學生的中文、英文都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反而學測採計英聽的學校越來越少,而未來高中以下英文課若要改成全英語授課,家長們也不太理解,老師要怎麼教?怎麼考?涉及升學考科下,會連帶變動國中教育會考、大學學測英文科題型導向嗎?會不會變得更需要送孩子去補習?
學者擔心政策一變再變,影響層面大
這次雙語教學政策調整,可能帶來影響如下:
影響一:先行者意外,未來推動政策誰要跟上?
過去一直協助全台國中小發展雙語教育的台師大師培學院院長林子斌表示,他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公文或通知雙語政策要踩剎車,但他擔心如果成真,對於過去認真在推動雙語教學、且成效不錯的學校,會是一大打擊;未來要再推動任何相關的政策,也將更加困難,學校端會覺得,政策隨時在變,最好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擔任雙語種子教師第四年的新北市立二重國中輔導老師遲正嫺也說,語言學習不能只看短效,目前政府好像只聽到反對派的聲音,忽略了已經累積起來的一批師資量能,及教學現場正在發酵的成果,「以我的學生而言,一開始上雙語課可能會出現問號表情,但過了五週、十週,就越來越習慣生活中有雙語」,她認為任何政策都可以轉向或調整,但不要直接腰斬,抹煞了這些年雙語教師的認真付出。
影響二:已經招考來的雙語老師,未來何去何從?
過去三年,全國各縣市廣開雙語教甄缺。以新北市為例,從111到113學年度,國小教甄雙語分別開缺27名、23名、10名,主要招考的是雙語體育、雙語視覺藝術、雙語音樂和雙語自然科學。國中教甄雙語也分別開缺26名、21名、23名,主要招考的是雙語生活科技、雙語表演藝術、雙語健康教育、雙語童軍、雙語家政,也有雙語數學等。這股趨勢吸引許多年輕的師培生加修雙語專長,藉此擠進正式老師的窄門。
因應各縣市對雙語師資的強大需求,各師培校院也都積極招收雙語師資生,如今面臨政策可能緊縮,林子斌除了憂心正在接受雙語師培的大學生,不知該何去何從?也期待未來任何重大教育政策的上路或去留,都需要廣納社會各界意見,經過多方對話、溝通後才成形,避免引起家長、教師界和準老師們的恐慌,學生才能在更穩定的環境中學習。
影響三:正在進行雙語教育的老師們,如何因應?
臺北市立某國中資深表演藝術老師說,雙語政策倉促上路,感覺不到政府有完整的規劃方向,有點像邊做邊改、讓先行的種子教師去披荊斬棘、走出自己的方向。「光是帶領我們走雙語教育的領頭羊:教育系跟英文系的教授,不同想法就常常在打架,沒有形成共識。政府應該告訴我們第一線教師怎麼做,而不是讓老師們各自去摸索,或者你參加到哪一派的研習,就算是那一派了。」
受訪的一線雙語教師們都說,即使政策喊停,他們還是會繼續執行,因為「看得見孩子的進步」。一位不願具名雙語老師分析,在教室裡營造出雙語環境,讓師生都不只把英文視為學科,而是一個溝通的語言,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出來、不要害怕英文,這是國中小雙語教學能帶來的貢獻。
但她也感嘆,雙語教學走到現在,可以按暫停鍵,稍微緩一下腳步,檢視與重整之後再出發,「如果先前走的方向或認知上的謬誤能夠澄清,繼續往下走的話,我是很看好雙語教育的」,她非常希望政府資源能持續挹注,而不是「按下停止鍵,讓一切的辛苦和努力又回到原點。」
林子斌則提出觀察,四年多前雙語政策上路,不少學校和種子教師的教學成效很不錯,是有機會發展出一個「屬於台灣的雙語教學」成功模式;一旦政策喊停,對私校家長差別不大,但公校家長可能又得花錢,讓孩子到外面去學英文。他建議家長團體在此時要勇於發聲,畢竟家長大多數期待孩子從小接觸英語,且在生活中自然學習,而公校裡的雙語教育,就是一個讓城鄉孩子都能親近英語的好機會。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