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地震預警系統 台灣921時已具備初步預警及速報能力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9月22日02:40 • 發布於 2019年09月22日02:40 • Yahoo奇摩編輯部

九二一地震屆滿20週年,中央氣象局近年來也不斷提升自身的地震預警系統能力,但其實外界不知道的是當年台灣其實已經具備初步的地震預警及速報系統,甚至讓日本等國借鏡應用在實務上。

地震預警系統 ,台灣921時已具備初步預警及速報能力;圖為日前的地震預警手機內容。(氣象局提供)

「登」、「登」、「登」、「登」,同一時間所有人的手機都想起同一個聲音,幾秒鐘後隨之而來的是地震震動,這中間的時間差,讓民眾有時間意識到地震來臨,甚至爭取避難機會。過去外界都認為台灣的地震預警系統是向日本學習,近年來才開始建置,但其實類似的系統早在20幾年前的台灣就已經發展出來,只是當年台灣僅應用在學術以及速報上,並未用預警上,九二一地震後,日本見到台灣的這項技術,才開始應用於民眾預警身上,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手機地震預警。台大地質系系主任吳逸民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九二一地震時台灣的地震速報系統已經相當成熟,在地震發生後的102秒,就可以初步判定震央、規模以及全台震度。當年氣象局第一時間收到這些資料後,也立刻給當時的政府官員、各縣市的消防隊等,也因此當年九二一地震一發生後,馬上就知道是全台都有明顯震度,而且是規模達到7以上的地震,救災團隊也立刻整備,救災配置也馬上啟動。吳逸民指出,當年日本的救災團隊來到台灣協助救災時,看到了台灣的地震速報系統的能力,回到日本後便將這套系統改良並實際應用在地震預警上,讓日本的地震預警為人所熟知,而台灣則是到近幾年才開始發展預警的部分,更開始將這套系統堆廣到全世界有地震災害的國家。當年台灣發展速報系統的起源,則是因為1986年的花蓮地震在台北釀災。吳逸民表示,1986年的花蓮地震讓學者們開始構思,如果在花蓮設一個地震監測網,可以在10到15秒內的時間測出地震的位置及強度,對台北來說,只要花蓮發生地震,台北就可以有10幾秒的預警時間。吳逸民說,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是取自地震波跑得比電磁波還慢,這種在花蓮測出地震,對全台作出預警叫做區域型的預警系統,但這種預警系統需要10到15秒的時間去搜集地震資訊,因此越靠近震央,就無法達到預警效果。為了要讓震央也能達到預警的效果,吳逸民表示,後來發展出現地形的預警系統,也就是利用P波跟S波的時間差,當地震一發生,地層會發生錯動,主要能量是由減力波來攜帶,但P波的速度會比較快,當儀器測到P波跟找出減力波強度的關係,就可以有預警的時間。吳逸民說,九二一地震當時20秒左右可以發出預警,現在可以台灣島內的地震在10秒內就可以發出預警,過去離震央70公里以內的區域無法預警,現在則是離震央30公里內的區域無法預警。他說,台灣雖然實際應用在防災的腳步比日本慢很多,但現在也已經逐步在推動,但他認為除了有預警系統外,還要搭配緊急避難措施,像是一但發出預警,電梯就會自動停靠在最靠近的樓層等,這樣才能達到防災的功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