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蹟修復師在東京修復佛像
「只有試了才知道自己想像中的喜歡適不適合自己,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喜歡,更獲得成就感,是在台灣完全沒有感受到的。」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的李品誼,離開台灣已經7年,目前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擔任博士生,過去曾協助日本當地佛像相關的修復案。在大學研修的課程是台灣傳統技藝的製作為主,對於文物修復的方法知識幾乎為零,在決定前往日本求學前,沒有太多的想法,單純只想著如何精進自己,更去努力成為自己未來想成為的人,即使只有那麼一點可能性,也要朝著理想前行。
一路以來不斷摸索試錯,了解自己未來的志向,更加堅定前往日本尋夢
早在大二時就已經萌生到日本留學的念頭,了解自己語文能力不足的問題,補習加強日文能力,創造機會利用暑假短期遊學期間,直接拜訪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修復雕刻研究室的教授,表明自己未來想就讀的意願。機會永遠不是等著別人給予,每一個可能都主動為自己爭取,掌握更多能實現到日本闖夢的可能性。
在日本修復不只是文化 更緊繫著傳統信仰
在日本佛像不僅被歸類在美術品類,但對於日本人心中更是宗教信仰裡重要的文化存在。修復前與修復後都需要進行誦經等儀式,在修復過程中時時警惕自己並非在修復一件物品,而是神佛這件事。
曾經主導一個特別的修復案,有位出生日本但長期居住在美國的約70餘歲的日本老奶奶,帶著兒時爺爺遺留下的「魚籃觀音」小佛像,輾轉透過日本國寶修理所美術院的轉介,因而開始了這件特殊的案件委託。溝通過程是照著老奶奶提供兒時的記憶線索,在各地調查蒐集各種魚籃觀音雕像,修復期間更耗費將近一年,很感動不只是盡力恢復老奶奶記憶中佛像的樣貌,而是幫助找回委託人小時候與爺爺一同共有的美好回憶。
而目前繼續待在日本很大一個原因是,日本普遍有文物需修復的概念存在,也提供許多除了在台灣能多累積日本修復技術的經驗機會。
修復工作讓人最印象深刻的日本文化
經歷修復不同雕刻物的過程中,最讓人難忘的是,儀式結束後寺方準備了高級壽司和日本酒,與所有日本工作人員一起在寺院內歡慶的景象,未曾想像過的場景大概是此生最難忘的畫面。另外,與寺方聯繫或逢年過節時,常以毛筆書寫信件來往,是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大眾都以電話或郵件傳送訊息的年代,發現日本社會的一隅還有群人保有手寫書信的習慣,手寫的溫度在交流上是顯得彌足珍貴的一件事。
日本佛像修復師:打破男女的藩籬
曾被詢問:「身為女性,做修復佛像的工作不會很辛苦嗎?」每個工作一定都會有不同的艱辛苦處,日本團體活動有許多禮儀需要注意,例如在聚會場合一定要所有人到齊,手上都拿好了飲品才能乾杯喝下第一口酒。在講究群體合群日本生活,身為異鄉人不得不注意這些生活潛規則,但擺脫偏見與日本社會價值觀約束,是需耗費許多心力學習適應的一件事。
如果能在每一次的挫敗中,重新認識自己的不足與尚須努力的地方。無論是在修復工作中還是融入日本生活,「謙虛受教」會是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最後,只要內心的一塊淨土仍然保有熱情,謹記初衷,自然而自都能走上自己想走的路。
圖片來源:Power tension : 力量湧現
專訪影片:
專訪人物:李品誼
目前就讀東京藝術大学文化財保存學系博士,已在東京藝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專門修復日本文化財,從台灣的古蹟系開始愛上傳統文化,目前在日本從事相關文化保存。
影像製作協力:Power tension : 力量湧現
應援來日本的各位異鄉人不管您來自哪個國家,我們都站在同一陣線!只要您願意給我們一段簡單的故事,我們就提供您一部溫暖您異地生活的記錄影片!
延伸閱讀:
》日本打工度假甘苦談|體驗究極嚴謹的日本職人生活!京都菓子店工作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