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享受刺激又渴望穩定關係?老夫老妻又擔憂失去熱情?曾深思愛是什麼,曾為愛糾結與犯錯,曾疑惑愛能長久嗎?「關係取向精神分析」權威 史帝芬.米契爾在《愛能長久嗎?》一書揭示愛的真實面貌,並更有智慧的去愛——唯有擁抱關係的不可預測與危險,才能一次次將其修復,真正讓愛長久。
文: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
為什麼愛情無法長久?
因為投射會收回,對方不可能永遠活成我們心中的百分百男孩或女孩。但作者史帝芬.米契爾(Stephen A. Mitchell),給出了更細膩的解釋:因為愛很危險。
它讓我們自我敞開,讓關係對未知開放,而這危及了我們對安全感的追求。試想,如果我們這麼愛對方,你怎麼敢去冒失去這段關係的風險?
所以,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和我們的無意識共謀,一起替這份浪漫愛「降級」,使它變成親人之愛,讓它失去期待。
談到愛的經典,你或許會想到佛洛姆(Erich Fromm)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但和你想的不同,這本愛的經典在述及愛情時,並沒有給出相應的篇幅。似乎在佛洛姆的觀點裡,浪漫之愛令人困惑,難以系統化,細心的讀者可以感覺到他對愛情的貶低以及恐懼。沒錯,愛是危險的。
這份危險的情感,讓我們經常把愛與性相連,也讓我們認為,只要把性從愛之中剝除,愛就可以變得純粹。第一代分析師芮克(Theodore Reik)就為此專門立論,將愛與性分離看待。在他的觀點裡,性是驅使,愛是渴切;性是嫉妒與佔有,而愛則剛好相反。
他對愛的理想化令人動容。
著名作家魯易斯(C. S. Lewis)的態度比較折衷。他同樣認為性與愛兩者不同,性想要的是它,是那回事;而愛想要的則是那個人。他認為愛會削減性的糾纏,讓性慾變得更容易。
雖如此,他還是對性做出了平衡報導,認為愛是飛翔,性則讓我們發現,其實自己是牽著線的氣球。而且愛情不僅非常短命,太順服於它,還很容易讓人成魔。
所以他提醒我們,至高總是與至低相隨,性與愛都不能過於神聖化。
然而,愛真是如此純粹又崇高的情感嗎?若真如此,這份情感為何那麼短暫,經常會在關係穩定之後,隨性衝動與激情的消失而煙消雲散?這些問題依舊沒得到解決。
這不禁令人感嘆,在愛的面前,即使有那麼多聰明的腦袋,似乎也永遠不夠用。
但史帝芬.米契爾既不美化愛,也不貶低它,他選擇直接面對,在這份未知而且變化快速的感情之中找到它潛意識的根源,其根源就是我們想要將愛定型,但辦不到。
他告訴我們,愛情很美好,但在現實關係中,人不能忍受自己不穩定。它是海邊的沙堡,而我們期待它永遠長存。
讓生命長存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奪去它的生命。無形的愛因此變成了一段具體的「關係」,可以預期、可以經營、換句話說,可以像一張表格那樣做計畫。但生命不能計畫,因為它會自主發展。
我們掌控愛的嘗試都注定會失敗,因為它會變化。每當我們自以為了解了愛,我們就阻礙了對它的進一步了解。因為愛跟生命一樣,總是自我更新,它會進化。因此愛變得很危險,它的本質不可預期。
所以史帝芬.米契爾對愛情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越是長期的關係,其中越是隱藏著巨大的攻擊性。這跟人們以為的相反,因為我們假定,一段長期的穩固關係總是平淡且乏味。但那只是表面,它的平淡只說明了我們很愛對方。
為什麼呢?為了不讓自己受到愛的激情所攻擊,我們會蔑視、詆毀長期伴侶。是的,我瞧不起我老公,他嫌棄他的老婆。鄙視的背後說明了我們之間曾經激情四射,它真正的目的是自我保護。
所以只有貶低我們的愛情,它才不那麼危險。否則我會覺得很無助,因為愛情讓人卑微,而我對你的渴望時時折磨著我。
但「熟悉」卻會讓你不再吸引人,讓一切變得安全。只是它最終會淘空激情,讓愛情被迫死去。性之所以變成例行公事也是相同原因,雙方越是彼此依賴,性激情就越危險。
所以我們並非不愛,而是害怕受傷害。
推論至此,作者終於替佛洛姆回答了那個他在《愛的藝術》中未能回答的問題:愛的能力是什麼?愛的能力就是容忍和修復憎恨的能力。容納攻擊性,是愛的前提。
史帝芬.米契爾被視為關係精神分析的領導者,而愛情則是所有關係中最令人困惑又最讓人著迷的。這本書是他的遺作,謝謝他以及所有前輩分析師在這項議題上的不懈努力。
如果你曾跟我一樣深思愛為何物,曾為愛糾結與犯錯,那麼你必會在書架上預留這本書的位置,因為它代表著深度心理學對此議題的非凡貢獻,是我們對人性深度所做的卓越探索。
——本文摘自《愛能長久嗎?擁抱愛情的不可預測,更有智慧地去愛》史帝芬.米契爾 著/三采文化/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