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遠見雜誌》有遠見地針對近9000名醫事人員進行調查,並發表了「台灣醫療關鍵報告」,其中提出一些醫事人員的擔憂,包括:健保給付過於廉價、醫療資源過度使用、人力短缺與社會大眾對醫事人員的不尊重等。十年來,當初揭示的種種問題與隱憂隨著不同專家學者與雜誌媒體評論,一一浮現。
台灣的健保制度名聞遐邇、傲視全球,在相關國際評比中一枝獨秀,連續多年蟬聯冠軍,「可近性」與「可負擔性」分別反映在醫院、診所、藥局到處林立,民眾可以先享受醫療,健保署延後付款,以及諸多特定族群享有減免掛號費或減免部分負擔等福利政策等。然而,健保風光無限的背後,其實是在有限的保費收入裡,不斷的「加菜」,擴大給付範圍,造成財務失衡。於是,照顧國人健康的健保,其實本身已是愈來愈不健康了,而台灣醫療體系的困境也就日益顯見。
健保設置初衷是為了避免國人陷入因病而貧的困境,這點台灣做到了。只是當它財務收支長期失衡,又肩負照顧全民健康的重擔而愈發步履蹣跚,造成真正關乎全民健康的關鍵指標都陷入停滯。平均餘命、慢性病照護指標低於鄰近的韓國、日本,而急重症照護結果亦未達歐美先進國家的水準;台灣的「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年,隨之而來的照顧負擔,對家庭、社會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強摘的果實不會甜,強撐的壽命不健康。但當成就健康平權仍是目前的最大公約數時,政府控制醫療照護支出的另一個關鍵,其實是賦予國民健康識能。強調「健康是一種奢侈品」或許現在可能會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直到我們自己或家人失去健康時,究竟是不是奢侈品的答案自會了然於心。
常問自己為健康做了什麼?別失去才懊悔
健康平權深植人心,但健康只能「力求」,無法「強求」。在我看來,健康更像是種奢侈品,因為人終究會面臨退化與死亡,當我們愈來愈長壽,心肌梗塞、中風、癌症、腎臟病,乃至失智等阻礙健康的攔路虎,將如同關卡般一一出現,即使關關難過關關過,但在邁向人生尾聲過程,健康狀況仍難逃每下愈況。
人會衰老,走向死亡,所謂愈活愈健康,豈有可能?但常言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保持健康亦然。當我們殷殷盼問健保為我們付出了什麼的同時,或許更該先捫心自問:我為自身的健康做了些什麼?
因此,在健保資源有限,負擔日益增長的環境下,政府不能只當公親,而是要真正改革問題。例如:提高健康投資、增加論人計酬、加速新藥導入與放寬自費市場等。而醫療產業也應為所當為,應用科技技術因應照護需求、改善醫療勞動環境,並減少無效醫療等。至於民眾,則要提高健康識能,避免傷病與延緩失能,培養自己對健康的一份責任,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有紀律的落實健康促進活動,並且配合分級醫療政策,避免濫用醫療資源等。
投資健康人人有責,僅管它少不了分階段性的權衡輕重,但台灣要建構何種醫療環境,齊頭式平等抑或立足點平等才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健保永續發展,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每個人共同深思。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周彥妤採訪整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