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新疆人為何例外享有「烏魯木齊時間」?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4月30日10:11 • 發布於 2021年04月20日10:08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新疆人為何例外享有「烏魯木齊時間」?
新疆人為何例外享有「烏魯木齊時間」?

北京清華大學有個標誌性的景點,名為「日晷」,許多清華畢業生都會身穿畢業服,與「日晷」來張大合照,證明自己讀過清華。在 2018 年春天,清華日晷遭人破壞,原日晷基座東側的文字「CLASS 1920」被寫成「CEASS 1920」,字母 L 上有兩道明顯刻痕,校方只好斥資修補、將基座上的 E 重新描金為 L。

當清華學生在網路上議論到底是誰破壞日晷、目的為何之時,隔壁的北京大學最常被懷疑;但很快北大學生加入戰場,稱:「北大的廁所馬桶也常被破壞,我們總懷疑是隔壁清華幹的!」兩校之間網路上的鬥嘴時常令人莞爾。

說正經話,日晷到底怎麼測量時間?《說文解字》中對於日晷這樣解釋:晷,日景也。所謂的日景,也就是日影,意為「太陽的影子」。古代人以竹竿的影子為錶針、大地為錶盤,影子的長度會隨日照變化——這就是日晷的雛形,也是現代時鐘最早的起源。

國家時區怎麼劃分?各國大不同

日晷對於時間的測量,延伸出一個比較具政治敏感性的話題:「太陽的影子」變化在各地不同,亦即「時間 / 時區」有所差異,那該以哪裡的時間為準?是「各量各的」,還是全國按照某地時間作息?——眾所週知,現代我們依照經度有著「時區」的劃分,即每 15 經度相差 1 小時;但各國卻依政策不同,可能只採用當中的幾個時區,甚至全國通用統一時間。

例如:日本、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土面積都橫跨超過一個時區,但由於跨度不算大,仍均採用統一時區,主要原因是方便管理。而像國土面積大到不得不採取多時區制的俄羅斯,就曾將全國劃分為 11 個時區。然而後來俄羅斯政府認為如此分區,時區管理實在不經濟,於是在 2010 年 3 月把全國時區的數量減少到了 9 個;近年普京當局甚至還研擬將全國時區限縮於 5 至 7 個的構想。

國土面積位列全球第 4 名的美國,也是個典型的分時區制國家:除了海外領地、夏威夷、阿拉斯加等之外,美國本土共分為 4 個時區(東部標準時間、中部標準時間、山區標準時間、太平洋標準時間),每個時區之間都相差 1 小時。不過,美國本土雖說有「4 大時區」,但全國性的重大活動仍多基於首都華盛頓所在地的「東部標準時間」安排,例如奧斯卡頒獎典禮或美式足球超級盃,即便舉辦地點或決賽主場在西岸,時間仍是按東部時間安排的,方便全國民眾共同收視與參與。

回到「日晷」的所在地——中國。所以,北京時間是怎麼訂製出來的?何以中國國土面積這麼大,不像美、俄採取多時區制,卻只統一採用「北京標準時間」?又新疆為何能例外,享有多出來的「烏魯木齊時間」? 

民國時期,中國曾採多時區;日治時期,台灣採用「日本標準時」

中國的國土面積廣大,從新疆的東五區到黑龍江省東九區,一共橫跨了 5 個時區。在民國初期,中央觀象臺於 1918 年提出劃分全國為 5 個時區,包括「長白時區」、「中原時區」、「隴蜀時區」、「回藏時區」以及「昆侖時區」等。

然而到了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內政部決定全國「一律暫用同一時刻」,並以隴蜀時區為標準時。

順道一提,當時屬於日本海外殖民地的台灣,採用的則是「日本中央標準時間」——即 GMT+9 ,並非今日的 GMT+8 。

直到對日抗戰結束後,內政部又恢復了 5 時區制度,但對時區劃分有所調整,並將「回藏時區」更名為「新藏時區」。而隨著台灣「光復」,台灣人的時區也隨政權交替,改為長輩們在廣播中經常聽到的「中原標準時間」

北京時間其實不在北京,報時位置在陝西渭南

到了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為了方便管理,一改先前制度,採用單一時區制,以東八區的「北京時間」為全國統一的標準時。民國政府時期的 5 時區劃分制,就此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當解放軍進攻西藏,西藏地區爾後也使用「北京時間」——顯然,北京時間這種各地通行的「標準時間」,除了「方便管理」之外,更有給人中國「大一統」印象的政治目的。

但深入日常生活,統一時區是否有利於各個省份、自治區的政經融合?顯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證明:

旅居在中國,最常從當地新聞頻道聽到的「北京時間」,乃全中國在行政管理、生產、交通運輸等工作上的時間計量標準。然而,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卻也讓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被迫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作息」,以避免遵照同一標準的不便。例如,筆者在瀋陽時,就發現東北人普遍在(北京時間)下午 4 點左右就吃晚飯,晚間 8、9 點左右就準備入睡,商場和店面均「早早打烊休息」;但此刻身處青海、西藏的朋友,卻可能才剛開始吃晚飯而已。位處更為西部的新疆人,對於北京時間自然更為不適應。

順道一提,「北京時間」其實並非由「北京」發出的——因中國地域遼闊,東西相跨 5 個時區,於是授時中心的選擇要儘量選在靠近中國國土的「中心點」附近、且地勢開闊的地方,最終選在陝西渭南市的蒲城縣——此地距離中國「中心點」只有約 100 公里,從這裡發出的標準時間信號,也能更好的覆蓋全國。所以真正的北京時間,其實是從陝西省發出的。

新疆人例外享有「烏魯木齊時間」

但如同前面所提,由於時間與「北京標準時間」差異實在太大,造成生活作息等種種不便,在幾經折衝後,1977 年新疆自治區革委會辦公廳向全區發出通知:全區工作、開會等一切作息改為採用「烏魯木齊時間」(UTC+6)。9 年後的 1986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從當年度 2月起,全新疆改用「烏魯木齊時間」,凡必須使用「北京時間」的單位,在行文時要額外註明。

然而,當地漢族卻多對「烏魯木齊時間」並不買帳,仍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北京時間,造成維吾爾人與漢人分別過著「一個地方、兩個時間」的生活:例如新疆地方台的節目表是用「烏魯木齊時間」列出;但中央台的節目表則會特別注明是「北京時間」。同時,如今烏魯木齊時間只在地方上被「允許使用」,地位仍無法取代北京時間,因此新疆人生活仍得適應兩套時間標準。

「台灣時間」要改嗎?也曾引起敏感爭議

至於在台灣,從日治時期的「日本中央標準時間」(GMT+9);到國民政府來台後,人們過去最常聽到的「中原標準時間」(GMT+8),自也有其濃厚的政治意涵。

直至 2000 年政黨首度輪替後,陳水扁政府開始於政府單位,推行將標準時間「去中原化」的工作,改以「國家標準時間」或「台灣時間」等稱之。但廣播界(如中廣)多半直至 2007 年,方以「現在時間」取代「中原標準時間」作整點報時。現在時間也可以稱為「國家標準時間」或「台灣時間」。

前一段時間,國發會所創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網友也爆發出「台灣應調整時區至 GMT +9」一案的正反意見大攻防,此案更引起中國媒體的大幅報導及大肆批判,對岸官媒甚至批評台灣「想要透過更改時區謀求獨立」,中國網友則吐嘈「中原標準時間」竟然改名叫「台灣時間」,還能「跳槽」去日韓時區。

若撇開時區背後敏感的統獨、政治爭議不談,單討論日常利弊,贊成(改時區)者認為時區若調整為與日本、韓國同步的「+9」時區,夏天可充分利用陽光,冬天下班天色也不會太昏暗;反對者則認為則現制「+8」時區符合國際慣例,更改時區對人們沒太大幫助,調整期卻會影響產業競爭力、及延伸出許多衍生成本。

筆者則認為,兩方意見都不錯,但對岸網友大可不必煽風點火——起碼改不改時區,台灣還有政策網路平台讓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提案參與;在海峽對岸,誰敢正式提案挑戰象徵大一統的北京時間?

執行編輯:任檥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九點才開始吃晚餐?──西班牙人跟隨太陽的自然作息
●你可能聽過「美國時間」,但你知道同樣聞名國際的「非洲時間」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