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對琳瑯滿目的電子支付服務有所疑惑,為什麼台灣會有如此多的「行動支付」工具?
如果最近你有去廟裡拜拜,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連宮廟都已經可以接收悠遊卡、行動支付了。如果連神明都懂得擁抱行動支付的話,你是不是也該考慮跟進呢?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開始習慣 LinePay、街口等新型態的付費方法,便利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許多人都對琳瑯滿目的電子支付服務有所疑惑,為什麼台灣會有如此多的「行動支付」工具?
「行動支付」和「電子支付」究竟又有什麼不同?接下來的觀念釐清篇將從法規及限制上進行探討,讓讀者分清楚台灣現行的各種支付型態,並在未來出現新的支付工具時,能夠快速有理解的基礎。由於台灣目前的行動支付市場實在太過多元與複雜,沒有辦法一一就細節進行討論,也有許多的例外存在,所以筆者將觀念釐清的重點擺在主流支付手段,並儘量涵蓋各種平台與服務,期待讀者能獲得合理且通用的解釋。
行動支付概念的形成
在過去,大眾已經很習慣拿出現金和信用卡進行消費,不過現金會有找錯錢、不易收納的麻煩,信用卡則有盜刷、遺失的風險。當智慧型手機崛起之後,廠商很快就想到能夠透過手機作為支付的載體,不僅方便且安全性也更高,於是行動支付的概念即開始成型。
混亂的實踐方案
由於行動支付是消費的全新手段,所以各家廠商實現的手段皆不盡相同,這就直接導致了後續市場的混亂情況。撇去銀行端和客戶端的金流過程,以及實踐技術的安全方案等較為複雜的議題不談,現在的行動支付方式裡,有些透過感應式信用卡,有些透過二維條碼,有些透過 QRCode,有些需要網路支援,有些則可以離線使用,狀況可謂千奇百怪。
▲ 行動支付百百款,光是在應用程式商店搜尋,就有許多熱門、冷門的平台百花齊放。
與第三方支付間的混淆
原本在國外就已經很混亂的行動支付市場,當走入台灣後,狀況可以說是更加嚴峻。由於媒體在用詞上的不統一,以及法規和消費者認知的落差,原本「行動支付」的整體概念,又延伸出了「手機支付」、「電子支付」等各種名詞,導致消費者開始出現混亂,再加上先前曾經也蔚為話題的「第三方支付」,大眾更是無所適從,無法分辨出這些名詞間的不同。
▲ 在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等名詞出現之前,第三方支付曾紅極一時,並成為網路拍賣交易的權益保障手段。
手機支付就是行動支付
由於各家廠商最初的想法即是將手機當成支付載具,所以任何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支付的行為,都屬於行動支付範疇;換句話說,行動支付不是指特定的支付工具,而是一種行為上的定義,只要消費者拿出手機並且完成付款的動作,無論使用的服務或App為何,就可以被視為行動支付(手機支付)。至於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間的不同,後面將再詳談。
▲ 在電子支付法規正式出台之後,能否控制金流成為各家行動支付平台的下一個主要戰場,也是利益最龐大之處。
從感應付款開始發展
在理解行動支付是指「利用手機進行付款動作」的整體概念後,接下來就是要針對各種行動支付的方式進行釐清。
感應式手機信用卡
目前手機信用卡主要以 Google Pay、Apple Pay 與 Samsung Pay,俗稱國際三大 Pay 為主要推手。Apple 與 Google 分別在 iOS 及 Android 裝置上,透過NFC近場通訊功能,再加上軟、硬體的配合,將手機變身成感應式信用卡,輕碰一下即可進行付款。消費者對於 Google Pay 及 Apple Pay 最常見的疑惑,即是它們屬不屬於電子支付範疇?這個答案是否定的!Google Pay 與 Apple Pay 雖然是行動支付的其中一種方式,但它們的本質仍然屬於信用卡支付。
▲ 只要看到刷卡機上有感應圖示,即可使用感應式手機信用卡進行支付結帳,不必拿出實體卡片。(圖片來源:富邦金控)
台灣本土的感應支付方案
就在國際三大 Pay 相繼入主台灣後,不知道為什麼,國內突然響起了一陣需要「本土行動支付」方案的呼聲,於是國內32家金融機構,即共同成立了「臺灣行動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並且推出行動支付服務「台灣Pay」,要與國際三大 Pay 搶市場。「台灣Pay」最特殊的一點,即是可以將合作銀行的「金融卡」加入到手機中,透過感應或掃碼進行支付。但因為「台灣Pay」本身宣傳力道不足,加上多次整合、改版,便利性不夠高,限制較多且複雜,目前使用人數遠遠不及國際三大Pay,所以很容易讓人忘記有這樣一個同是透過感應方式進行付款的行動支付方案存在。
▲ 除了感應外,結合行動裝置的特性,部分 App 也支援國際三大 Pay 的直接內購付款,取代過去記憶信用卡結帳資訊,更能提高安全性。
NFC SIM又是什麼?
前面提到的 Google Pay、Apple Pay、Samsung Pay 與台灣Pay,都支援透過手機本身的 NFC 功能進行感應付款,只是其主導單位和限制有所不同,而 NFC SIM 則又是不太一樣的東西。雖然說台灣現在通行的電子票證如一卡通、悠遊卡等,都是透過 NFC 的 MIFARE 技術進行實踐,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所以手機並不能夠直接「嗶」進公車、捷運,於是電信業者找來了票證公司、銀行機構進行合作,只要消費者至電信商更換成 NFC SIM,並搭配有 NFC 功能的 Android 手機,就能讓手機化身成悠遊卡或一卡通,方便進行小額支付,例如中華電信的 Hami Pay、遠傳電信的 Friday 錢包等皆算此類,而 NFC SIM 也屬於行動支付的一種。
▲ 搭配電信商所推行的 NFC SIM 及手機 App,原本限制重重的電子票證功能,也終於能夠用手機「嗶」一下就完成小額支付。
更強大的電子支付
在感應式行動支付逐漸走向大眾後,隨著法規開放,行動支付領域又開闢了另一個新的戰場,這即是本次主題學習所探討的目標:「電子支付」。電子支付是行動支付的其中一款付款方式,它被包含在行動支付的範疇當中,但電子支付並不等於行動支付,這是許多人誤解最深的地方。電子支付最大的特色,即是支援「轉帳」和「儲值」,而且經營單位必須擁有「電子支付牌照」,才能推出相關服務。
自第三方支付進階而來
電子支付屬於行動支付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如果要談到電子支付,就必須先從之前很紅的「第三方支付」說起。在過去,第三方支付保障了買家與賣家之間交易的安全性,買家會先購物花費寄託在第三方支付單位的帳戶中,直到確認收到貨品後,再由第三方支付單位將錢交給賣家,這個「代收」再「代付」的動作,即是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原則。直到現在,台灣經營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數量多達六千家,包含網路家庭的支付連以及 LinePay 等,皆屬於第三方支付服務。
▲ 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最大的不同,即是擁有轉帳功能,這讓開辦平台得以介入金流處理,並應用在各種服務情境。
能不能轉帳成為關鍵
本來只能經營「代收」、「代付」的第三方支付業者,為了擴展服務需求,可以選擇向主管機關金管會提交「電子支付牌照」申請,一旦通過,除了原本的「代收」、「代付」業務外,還可以進行「金流處理」業務,包含帳戶資金移轉(轉帳)及儲值兩大功能。換句話說,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之間最大的差異,即是能不能進行「用戶對用戶間的直接轉帳」,唯有具備轉帳功能,才能算是真正的電子支付服務。
▲ 儲值是另一個電子支付的獨家特色,透過與銀行帳戶連結,不僅可以驗證使用者的身份,更能夠儲值、提領帳戶內的現金。
專營電子支付的公司僅有六家
在台灣,目前專營電子支付並擁有牌照的單位僅有六家,分別是橘子支付、國際連、歐付寶、智付寶、ezPay 與街口支付,其中智付寶和 ezPay 已經合併且成立了簡單付;另外一卡通公司除了電子票證外,也依法規兼營電子支付,並與 Line 共同推出 LinePay 一卡通;此外還有19家銀行也兼營了電支業務,總計約25家電子支付業者,要共同搶食這塊大餅。
付款手段以掃碼為主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現行的所有電子支付服務,全都不支援感應付款,只能透過掃碼、手動輸入資訊等方式進行交易動作,這與屬於行動支付,但不屬於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的感應式信用卡支付相較,是個顯而易見的差別,也是辨認的各項行動支付工具的其中一種方式。至於在未來是否會有支援感應付款的電子支付工具出現,雖然不是沒有機會,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可能性並不高,畢竟當初電子支付以掃碼做為主要付款手段,考量到的即是商店 POS 機台與用戶間透過相機即可辨認 QRCode 條碼的方便性,如果支援感應付款反倒會造成混亂,甚至是多此一舉。
▲ 掃碼是電子支付的主要付款方式,也因此可以打入大多數沒有刷卡服務的店家,連夜市的小攤販也能數位化。
功能更齊全的小銀行
前面提到,電子支付屬於行動支付的其中一種方式,又具有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功能,同時更能夠進行轉帳和儲值,有沒有感覺跟銀行業務很像呢?沒錯,事實上所有運行電子支付平台的業者,就是一家「功能有限」的小銀行,而使用電子支付業務的消費者,都可以算是這家小銀行的客戶,這也是為什麼使用者要開通街口支付帳戶、LinePay 一卡通帳戶等電子支付服務時,都需要嚴格身份認證的原因。另一方面,台灣也有19家真正的銀行兼營了電子支付業務,可見其服務內容的高度重疊性。
具備儲值功能
唯擁有電子支付牌照才能開辦的儲值功能,是所有廠商最期待消費者使用的功能,其原因莫過於是讓電子支付業者擁有一定的現金流,就如同存錢到銀行裡一樣,只是不會生利息。原本街口支付試圖開辦台版「餘額寶」,想移轉用戶儲值於電子支付帳戶的金流,並用於基金投資然後將利息回饋給用戶,但因為爭議過大而宣佈取消,若是未來法規層面開放,電子支付將可能成為金融投資工具,朝真正的銀行功能更進一步。
▲ 電子支付由於具備金流處理能力,所以政府特別頒布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並指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管機關,保障消費者財產安全。
現金提領不能少
電子支付這間小銀行既然可以儲值,當然也會同步開放用戶進行提領,讓消費者有效運用、管理自己的金錢,就如同真正的銀行帳戶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開辦電子支付的平台,對於提領功能都有程度不同的限制,可能是要求手續費或單日提領上限,交易也有可能不是即時的,會延遲一段時間才能提領完成,使用時要多加注意,不要存了一堆錢進去,想用的時候卻發現領不出來,那可就糗大了。
▲ 電子支付由於具備金流處理能力,所以政府特別頒布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並指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管機關,保障消費者財產安全。
轉帳只限同平台
與各大銀行帳戶間可以互相進行金融轉帳交易不同,目前台灣開辦的電子支付平台,都只支援「同平台轉帳交易」,換句話說,即便街口支付與 LinePay 一卡通都屬於電子支付服務,但要相互進行現金轉帳仍然是辦不到的。消費者如果要收街口支付的款項,就必須請對方用街口進行轉帳,這是電子支付服務的一大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假設有天蘋果公司想在台灣開辦 Apple Pay Cash 業務,透過 iMessages 進行 P2P 的轉帳,就必須要依法申請電子支付牌照,或者請有牌照的單位代為經營,才能做到喔!
如何判斷付款方式
由於電子支付擁有第三方支付的功能,所以要判斷自己當下使用的服務是透過電子支付管道進行付款,或者是第三方支付管道進行付款,就會有點小小的麻煩。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是,如果不是從儲值的帳戶中扣款,而是從銀行端直接扣款(信用卡、銀行帳戶),那就代表應用的是第三方支付服務;反之,如果是直接從電子支付平台的帳戶中扣款,那就代表使用了電子支付服務。
▲ 錢能儲進去,自然也要能拿出來,目前所有電子支付平台都有提領餘額的功能,讓消費者自由掌握金流。
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方式
在充分瞭解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間的不同後,消費者接著會面臨的,就是該選擇哪種支付手段,才能夠充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且取代現金交易成為「數位化公民」。基本上,筆者認為台灣現在的行動支付市場還是比較混亂的,每種支付服務不僅各自為政,管理機關也都大相逕庭,要找到一個「通用」的支付手段,現階段確實有些困難,多頭並進且準備好應對各種消費情境,會是較為妥當的做法,若只使用單一服務,就很容易出現「有錢卻買不到東西」的窘況。
國際三大Pay通用度高
如果讀者已經很習慣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並且時常在可接受信用卡的店家進行購物,那麼趕緊綁定自己手上的信用卡及簽帳卡到 Google Pay、Apple Pay 或 Samsung Pay,就可以免帶卡片,僅用手機即能感應刷卡機,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雖然國際三大 Pay 的本質仍是信用卡支付,所以回饋與紅利通常都只會與信用卡本身相同,但部分銀行也會為了推廣而打出行動支付專屬的優惠,若再考量與塑膠卡片相較之下的安全性,其實國際三大 Pay 確實是非常值得使用的行動支付手段。
▲ 國際三大 Pay 憑藉著原本信用卡付款的廣大通路,加上硬體裝置、軟體系統的市佔率,在行動支付領域擁有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
電子支付有機會成為主流
由於第三方支付能夠使用的情境有限,所以初期推廣到實體商店應用時,就給人一種「不怎麼好用」的感覺。隨著法規鬆綁,許多原本只做第三方支付的業者,逐漸將旗下服務提升到功能更全面的電子支付,並且憑藉著原本打下的通路,開始更大規模的推廣活動。也因此,電子支付廠商為了吸引商家與消費者使用旗下服務,都推出了相當不錯的優惠,而就未來發展性來說,電子支付掃碼方便且可轉帳的特色,將有機會成為未來台灣行動支付的主流。換句話說,消費者不妨多試試台灣市面上的各種電子支付,並在有優惠的通路使用相應服務,無論是純粹綁定信用卡進行第三方支付,或是儲值進行電子支付,都能藉機賺取優惠,順便比較每個平台的方便性與穩定度。
▲ 以掃碼打入攤販、店家的電子支付,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擁有專屬法規與金流能力,只要持續走向開放,未來可能是大一統的行動支付解決方案。
NFC SIM視個人需求
許多消費者會在電信商的推薦之下,將原本的 SIM 卡更換成 NFC SIM,並且啟用悠遊卡或一卡通功能,藉此方便承搭公車、捷運等會運用到小額付款的情境。筆者認為,如果手中使用的是 Android 手機,並且擁有NFC功能,所屬的電信業者也有推出相關服務的話,申辦 NFC SIM 確實是非常方便,畢竟手機「嗶」一下就能搭車,真的比掏出卡片的速度快上許多,可惜 iPhone 用戶目前還無法體驗。此外,安裝 NFC SIM 後,需要下載各家電信業者配合的 App,並且設定好與 Google Pay 卡片使用的先後順序,才不會在付款時發生衝突的問題。
市場未來將進一步整合
無論使用國際三大 Pay、電子支付或 NFC SIM 等行動支付手段,在未來法規持續放寬,技術繼續增進之後,很有可能會出現「大一統」的解決方案,讓消費者只要使用單一服務,就能通吃信用卡消費店家、普通攤販、個人交易及公車捷運等各種消費情境。就目前的態勢而言,筆者也無法斷定誰會是在這場行動支付大戰中,成為最後生存下來的王者,但市場確實出現了整併趨勢,廠商慢慢將服務與品牌單純化,避免消費者出現混亂。在這段廠商間互相廝殺的過渡期中,消費者如果還是想要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性,多花點時間研究相關優惠與適用情境,恐怕還是非常必要的。
圖解台灣行動支付:所有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付款的行為
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台灣行動支付市場的現況,PChome 雜誌特別透過圖解,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充滿疑惑的消費者們,搞懂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各種行動支付類型。本圖解分為四大區塊,分別是手機感應式信用卡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和 NFC SIM 手機錢包,而每個區塊列出了對應類型的品牌、功能、限制、收付款方式及可用範圍。雖然礙於篇幅限制,本刊無法列出所有的品牌及使用情境,但應該已經包含了當前國人較常接觸的使用組合。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留言 1
洪士庭
安
2020年08月08日20: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