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為什麼教養讓人這麼挫折?問題就出在......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7年12月04日02:21 • 發布於 2017年12月04日02:21 • 李宜蓁
為什麼教養讓人這麼挫折?問題就出在......
為什麼教養讓人這麼挫折?問題就出在……

普通的對話,其實只說出內心的一〇%,你真正想說的話藏在冰山下,被情緒、被理性壓住,可能連自己也理不清。

高三學測成績很爛,爸爸說:「我讓你讀到第一志願,我這麼認真,你拿什麼回報我?」

出社會工作,週末臨時加班,南部老家媽媽在電話裡說:「你們都不用回來看我,沒關係。」

當媽媽了,你對小孩說:「寶貝快來穿衣服,再不穿,我就不愛你囉。」

在學校當老師,你對學生說:「你們兩個給我過來,剛才是誰先動手的?馬上道歉!」

其實說話的人內心想表達的是:

.父親對成績感到著急,卻幫不上。

.母親非常想見到孩子。

.媽媽擔心小孩感冒,照顧會很麻煩。

.老師想趕快處理事情,再兩分鐘就上課了。

一〇%的表層對話,慣用的負向語言,掩蓋了真心話,讓溝通變成不必要的衝突與怨懟。你一直以為,只要小孩願意聽話,只要對方(可替換為老公、太太、婆婆)願意改,一切溝通就無礙。但你每天應對的親子問題、家庭關係,就像打地鼠般,相同的問題,一再重演。你總是覺得好累。

為什麼教養讓人這麼挫折?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今年一月出版的超級暢銷書《情緒勒索》,部分解釋了大人們多麼善用負向語言來操控親子關係,熟悉的路數如: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甚至打罵,原來是無意識的一代傳一代。讀者看完大半驚覺,「原來我媽那樣對我叫做情緒勒索,但她是我媽耶!」也有父母反向抱怨:「我兒子今年才四歲,他一天到晚都情緒勒索我!」

作者周慕姿認為,目前台灣正處於關係轉型正義期,「父母的話,一定是對的嗎?大家開始質疑權威、反思孝順,愈來愈期待關係中能互相尊重。」

年輕父母立志不再複製情緒勒索給小孩,也不想教出乖順、但沒想法的小孩,然而,當小孩表現不如預期,父母還是忍不住教訓魂上身;當小孩真的不聽話,父母又不開心;想要小孩做自己,又擔心他們做自己會失敗。

父母只想解決問題,忘記理解孩子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李崇建說,這是一個從「聽話」到「對話」的年代。但是人們不懂得對話,父母過去應對孩子狀況,慣用的是說教、指責、想要解決問題,而不想要關心孩子怎麼了。一個上課無法專注的孩子,他是故意想坐不住的,還是不小心的?他是怎麼認識自己的?小孩若是沉迷網路,他喜歡嗎?他一直打電動,在學校、在家庭要付出什麼代價,他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的?

李崇建認為:「對話是教養的基礎,但對話的目的,並非滿足父母或師長的期待,否則就只是換個方式,讓孩子聽話而已。我認為教養是真誠的互動,當人們真心對話,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

薩提爾的冰山對話模式,正好能幫助成長於聽話年代的父母,先從好好傾聽開始,重新學會對話的能力,而且是促進彼此理解、覺知責任的深刻對話。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是由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她首創將個人諮商擴大到家族諮商,她發展許多創新的概念來探索人的內在,如冰山理論、應對姿態、家庭重塑等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成蒂,是薩提爾模式的婚姻家庭治療訓練與教學導師,她學習並實踐薩提爾溝通模式已三十年,成蒂認為薩提爾最獨特的是,她不只聚焦在個人的病跟症狀上,也看見人背後的家庭系統互動,把整個家庭帶到治療室裡頭來。

薩提爾認為人就像一座冰山,人與人相處的行為跟話語,都只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水面下還有更深的姿態、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層面。而父母都有不自覺的慣用「應對姿態」,如指責、討好、超理智跟打岔,當父母覺察自己的姿態後,才能進一步知道姿態背後的真正的渴望,探索自己的冰山。

比方李崇建在《心教》提到的例子,孩子答應八點洗澡,時間過了還在玩遊戲,不同姿態的父母應對語言不同:

指責型父母:「講幾遍了,都幾點了還在那兒玩!」

討好型父母:「好了,再玩一下就好囉!」

超理智父母:「要得到人家的相信,就要守信用,你要做到八點就停止玩的約定。」

打岔型父母:「好不好玩?」「玩到第幾關了? 我看看。」

企業界與教育圈的薩提爾現象

近年來薩提爾治療模式跨出了諮商治療室,運用到職場與教育圈。「不同於一般的企業訓練理論,薩提爾教練模式最珍貴在於幫助員工改變思考模式,而不只是治標去解決問題,薩提爾聚焦在人、而不在事,」諮商心理師陳茂雄在所著的暢銷書《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 提到。

而李崇建,則是國內第一個將薩提爾模式推入教育圈的人。今年五十歲的李崇建曾在體制外中學任教七年,由於自身的教學輔導需求接觸了薩提爾,從此改變他的一生。李崇建在演講與工作坊中,經常像是變魔術般,用三句話切入對話者的內心,使人落淚,他所撰寫的親師生對話溝通書籍,不僅先療癒了大人們,也往往被教師家長視為班級經營、親子溝通的經典。

三年多年前李崇建與學思達社群創辦人張輝誠相識,張輝誠邀請他將薩提爾帶入學思達教學中,於是在學思達大型工作坊後總是緊接著薩提爾工作坊,影響台灣甚至世界各地五萬多名學思達教師,造成一股「薩提爾現象」。李崇建的新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更是在預購期間就再刷。

有些大人們會告訴李崇建,我們家不打、不罵小孩,只要小孩快樂學習啊。比方一個孩子數學學不好,溫暖的爸媽會說:「你很難過啊,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過兩天爸媽忍不住提醒:「你還是要努力啊,」小孩感到困惑跟失落。但大人不懂得面對他的失落,小孩便產生了焦慮,「可是我連功課都做不好,那我最好還是去打電動好了。」除了溫暖,大人還要有能力接納孩子的感受。

好奇具有療癒的力量

冰山的對話,不聚焦在問題,卻經常意外解決了問題,原因是大人讀懂了冰山下的感受跟渴望,接納了感受,彼此有了深刻連結。李崇建說,孩子的問題通常不是行為或口頭上展現的,而需要大人以無所不用其極的好奇跟接納感受,來開始對話。

李崇建曾與一位私立國中女孩小玫有場對話,對話後女孩有意外的改變。小玫說她沒有目標,上私中以後就覺得無聊,全班四十九個同學,她考四十四名,功課很爛。阿建老師跟她確認是否想以「功課進步」為對話目標?她搖頭說不想,「反正考得好不好以後還是要工作」。一般大人可能會在這裡鼓勵她,死纏爛打要她進步。但阿建老師反而問她每天念書念多久?之後得到一個有趣的訊息:小玫不想功課好,每天卻讀書三小時,幾乎都在分心。

阿建老師:「你喜歡分心嗎?」
小玫:「不喜歡。」
阿建老師:「你想要不分心嗎?」
小玫:「我做不到。」
阿建老師:「我只問你想不想,沒問你做不做得到。」
小玫:「可是我就做不到啊!」
阿建老師:「小玫,你坐在這裡跟阿建老師對話,我有罵你嗎?我有跟你說道理嗎?有跟你講,要加油,你一定可以,要相信自己這些廢話嗎?」
小玫:「沒有。」
阿建老師:「你這麼相信我來見我,我只問你要不要,做不到沒關係,你可以失敗一千次,我會陪你,如果我講道理就別來找我,你要嗎?」
小玫點頭。
阿建老師:「小玫,你是不是怕努力了,還是無法從四十四名進步,所以你連往前走都不要。」
小玫點頭。

小玫內心其實想好好努力,但外在表現卻是相反的「不想讀書」,當她的感受跟渴望在對話中被理解覺知,她可以接納失敗,就可以給自己機會。在小玫跟李崇建對焦不分心的讀書方法後,小步小步往前進,小玫在下一次月考出乎意外的考了二十四名,慢慢重拾自我價值。

深刻對話需要刻意練習

深刻對話需要「刻意練習」。李崇建提醒大人們,和孩子在進行好奇對話時有五不:「不指責、不命令、不說教、不引導到你要的答案,前三句不問『為什麼?』跟『你覺得呢?』」,一天練習十句、有來有往的「乒乓球式」對話。

而大人得要先安頓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孩子。不然就是每天大人的冰山撞小孩的冰山,絕對是大災難。

李崇建歸納出薩提爾模式中健康應對情緒的方法是「6A自我對話模式」:覺知(aware )、承認(acknowledge)、允許(allow)、接受(accept)、轉化(action)、欣賞(appreciate)。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情緒時,停頓下來,給自己兩分鐘時間,找一個小小空間,跟自己專注對話。

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劉君𤥢曾在《心教》推薦序中提到,當她在親子衝突中,對自己說「我知道你難過」、「我允許你難過」、「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賞你」,她覺得「很蠢」,但因為受夠了挫折感跟無力感,還是照做了,每天來回幾次6A對話後,竟找到了遺失的感覺,而且感覺不因此氾濫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真正的問題是「怎麼面對」

對於教學現場的導師說,要找小孩來「對話」,就代表有事要「處理」,是一種對立的訓話,扭轉慣性談何容易。

英明國中公民老師郭進成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中提到,他在接觸薩提爾模式後,比較能看見自己跟學生的冰山,在一段日常的師生對話中,他不斷覺察自己的情緒翻攪,提醒自己可以有不同選擇,於是他沒有像過往慣性的咄咄逼人,在心裡退一步,給彼此更多緩衝。

郭進成感觸:「其實,不是我到底和孩子說了什麼,而是我怎麼說。」與孩子的對話僅僅五分鐘,對他來說,卻是好幾年的緩慢成長。

對於家有三寶的親子教養作家李儀婷而言,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每天在親子衝突風暴中優雅育兒。

李儀婷的老大跟老二是一對相愛又愛拌嘴的姊妹,媽媽的情緒,總在手足吵架又調解不成之下達到最高點。有一次姊妹吵架,她又氣又累不想管,回床上躺著。結果老大來找她,這時要不要轉身?「我知道,當下轉回去面對,是唯一的路徑,不然晚上不用睡覺了,但是我此時此刻無能解決自己的情緒,我轉身冰冷的安慰老大,如實告訴她媽媽也還在生氣,但是媽媽跟你道歉剛剛不應該跟你玩學人精的遊戲……」

李儀婷會事後再找時間親子協商,她會選擇在孩子狀況好的時候,把問題丟出來,請孩子也協助媽媽。李儀婷說,媽媽不是萬能,不能每天攪進孩子們的戰場,如果能放下觀點,就不會那麼痛苦,「媽媽的解方永遠在自己」。

鶯歌工商國文老師洪素如在校內學思達社群接觸到薩提爾溝通之後,才覺察到自己原來是個急躁、沒耐心的媽媽。每天她回家面對孩子,就不自覺催促:「在做什麼?動作快!為什麼在那裡浪費時間!」小孩在看書,她就說快去寫功課,他們寫功課就叫他們去洗澡,小孩漸漸也失去專注力。

洪素如說:「其實是我自己在一個很浮躁的情緒裡,『我為你們犧牲,我就要去勒索一點東西當作回報,』這個關係不平等,情緒落差就會很大。當我們自己不平靜的時候,面對人事物都是不平靜的。到後來我發現,阿建老師說的對話,不是對別人,其實是對自己。」

看到這兒,你是否覺得深刻對話好像很難、又有點玄?

即使只做一點點,還是有效

在作家李儀婷帶領的薩提爾親子溝通模式工作坊中,媽媽們分組進行好奇對話練習,明明是熟悉的情境,媽媽們卻講沒兩句就面面相覷:「老師,那接下來要問什麼?怎麼問?」

我們真的很不會好奇。如果擔心自己做不到阿建老師的十分之一,即便只做到三句,就回到慣性,孩子還是會覺得被同理、被關心了。

薩提爾的深刻對話其實並不玄,因為「好奇」會引導孩子看見問題,覺察到自己如何面對問題,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有所選擇。「放棄解決問題」的觀點看起來是無效教養指南,但反而讓孩子覺知自己的責任,並且感到被尊重、有自主。

還是擔心自己做不到嗎?成蒂引述薩提爾女士一段溫暖的話:「我們相信,每個父母都在他所知所能的範圍內,盡力做到最好了。」成蒂說,即使我們不完美、可能會犯錯、可能做不到學者專家所建議的好方法,但至少我們都會盡力去做,這樣就值得接納自己,並欣賞自己了。

從今起,好好說話,不再讓真愛漏接。

我們都是在這樣的對話中長大……

【國中時】

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解析:

你心中百感交集,因為你知道爸爸把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只是嘴硬而已。

印象中一天到晚總是愛「森七七」的父親,是不是不愛我?把生氣想成一座冰山上的小角,底下潛藏的可能是「自卑、被誤會、不被接納、恐懼、害怕、脆弱」等複雜情緒。

換句話說,總是愛生氣的父親因為怕受傷,所以先聲奪人,看起來像在對別人生氣,實際上,是在氣自己。

【結婚後】

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解析:

太太一邊覺得老公上班難道會比她帶小孩累嗎?一邊很後悔,明明希望獲得關心,卻用反話把他推開。

在重要人際關係裡,我們往往害怕說出真實的感覺,對方不但沒辦法接住你,還可能從你的痛點上踩下去,久而久之,你就像蠶寶寶一樣把自己包在一個殼裡,想要的時候說不要,不要的時候又勉強答應,用生氣表達傷心,用眼淚遮掩更深層的恐懼。而且,對方也會做一樣的事情。

【當父母以後】

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解析:

你表面上氣兒子為何不聽話,其實內心裡有一塊地方覺得自己怎麼一個爸爸當得如此失敗。

從孩子看著地板不說話的眼神裡,你似乎看見了多年前,那個在責罵中蜷縮著的你自己…… 從小,我們就活在「心口不一」的迴圈裡,並把這個不一致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

延伸閱讀:
上學總挨老師罵,年幼兒子問一句話讓媽媽淚崩 
我會讀書不想當阿信!「媽媽,請投資我…」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