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誠品敦南店曾經開啟、定義了台灣對於書店空間的新想像。然而過了30年,在「後誠品」時代,實體書店還能有哪些新的風貌?對去年重啟的有河書店店長詹正德而言,開在社區的獨立書店必須要有足夠死忠的小眾支持,以服務小眾為主,也跟在地社區連結。對去年展二店「春秋書店」的浮光書店店主陳正菁而言,她更期待實體書店能成為文化空間,積極定義一座城市裡的文化風景。
在淡水河畔開業11年的「有河Book」,2017年歇業後,詹正德去年在台北唭哩岸重啟有河書店,再次開店的原因很簡單,「其實還是很個人的自我實踐,我想過這樣的生活,我也覺得社會上多一間這樣的書店比較好。只要有足夠多的忠實讀者想跟我買書,我就開書店。」
位於台北赤峰街一帶老屋二樓的浮光書店,開業三年來一直是文青聚集地。然而對陳正菁而言,開一間「位於一樓」的書店是她的夢想。2020年4月底,同在赤峰街巷弄裡的胡思南西店因為不敵疫情衝擊歇業,胡思南西的房東聯繫陳正菁,問她有無意願承租開店?就這樣,與浮光風格截然不同的二店「春秋」在10月開始營業。
對於擁有整棟四層樓空間的「春秋」,陳正菁希望能成為藝文基地,「我抱持著玩的心情,開店也是創作,就像春夏秋冬,我想讓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個性,空間有各種可能。未來書店也具有文化功能,可以同時是劇場、音樂廳、美術館。就像在紐約一樣,每天都有不同的藝術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