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將軍區參與社造,連續三年出版地方誌,將在地產業、飲食文化,透過訪談、文字、照片,把將軍的人文地產景,介紹給大眾。文化局表示,社造邁入第三十一年,各區公所已成為在地第一線的社造行政地創中心,藉由良性循環,讓台南在地文化故事,隨著傳承更加豐富多元。
文化局表示,清領時期,將軍區因將軍施琅駐紮在此而得名,除農漁村集居地,更是鹽分地帶文學發源地之一,沒有過度開發,卻有傳統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等隱憂,將軍區公所為重振昔日榮光,攜手社區、學校,一起投入社造,從在地資源田調、訪文史耆老、老照片蒐集、盤點地方產業、跨區觀摩交流等;吸取他鄉經驗,並思考如何行銷在地。
多年來,先推《這一站.將軍─我的愛》微電影,場景遍及香雨書院、漚汪文衡殿、馬沙溝王家古厝、雪利冰店、將軍漁港、冠和傳統手工棉被等地,再推地方風格誌,空拍介紹青鯤鯓扇形鹽田、夕陽下的馬沙溝小漁村、木棉花季的騎鐵馬賞花遊,帶動地方旅遊。
地方產業部分,苓仔寮是全台重要棉被窟,成立故事館,而冬至送火王如何成為地方重要祭典,並透過文化局媒合,與「錦源興」花布合作,發展木棉文創小物。
胡蘿蔔、蘆筍、洋香瓜、烏魚子、虱目魚、火燒蝦等物產名聞遐邇的將軍,將農漁民生活日常和飲食文化紀錄,推出「好食生活誌」,豐富地方產業的雅緻風情。
而長平國小也申請社造,透過手繪畫本、台語家鄉故事、在地戲劇演出等,讓將軍更有「誌」信,五年成果可上將軍公所網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