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聯電新加坡22奈米新廠正式開幕 擴大成熟製程市占力

上報

更新於 04月01日09:20 • 發布於 04月01日09:19 • 王能斌
聯華電子1日舉行新加坡新廠開幕儀式,將在今年展開生產測試、2026年開始量產,每個月產量約在3萬片左右。(取自UMC臉書)
聯華電子1日舉行新加坡新廠開幕儀式,將在今年展開生產測試、2026年開始量產,每個月產量約在3萬片左右。(取自UMC臉書)

台灣第二大半導體製造商聯華電子,在新加坡耗資50億美元(約1661.5億元新台幣)打造的22奈米新廠房,1日舉行開幕典禮,這座產線除了將成為新加坡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也有益該公司進一步擴大在成熟製程的市場占有率。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聯電(UMC)位於新加坡的Fab 12i新廠房,具有22奈米與28奈米等成熟製程產品的生產能力,也是當地迄今製程最先進的產線,未來將主攻包括智慧型手機晶片、低功耗記憶體晶片與次世代通訊晶片等市場。雖然目前22奈米與28奈米晶片被歸類為「成熟」或是「較為老舊」的產品,但也因此被包括手機、汽車到軍工產業廣泛運用,具有極大商機。

報導指出,聯電在新加坡的新廠將在今年內展開生產測試,並在2026年開始量產,與原本2024年開始量產的計畫出現差距,根據該公司說法,這與設備組裝以及針對客戶需求進行產線調整有關,但預計在產能全開的情況下,未來每個月產量可達到3萬片;聯電除了在台灣、中國、日本、新加坡都有生產基地之外,也正在推動與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的合作,預期可在2027年在美國境內展開12奈米晶片的生產,目前也傳出聯電正在和另一家美國晶片大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進行合併的評估,有可能形成全球第二大晶片代工廠,因應來自中國業者的競爭。

聯華電子總經理簡山傑表示,新廠房的開幕「象徵聯電邁入新的里程碑」,將該公司能更有效滿足未來市場對於聯網、汽車及人工智慧持續創新的需求,他也表示新加坡「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新廠房「能協助客戶強化供應鏈韌性」。

報導指出,聯電是繼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以及中芯國際(SMIC)之後,全球第四大半導體代工廠,根據聯電新聞稿,位於新加坡白沙晶圓科技園區的擴建計畫分為兩階段,此次開幕的第一期廠房,投資金額為50億美元,且預計將為當地提供700個包括製程、設備與研發工程師等就業機會,並為新加坡政府所制定的「經濟2030願景」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