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為臺灣第4長的河川,全長138.5公里,源頭位在嘉義縣阿里山脈海拔2609公尺的東水山,流經嘉義縣阿里山鄉、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其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塔乃庫溪(達娜伊谷)…等,可說是灌溉了將近半個台灣,與濁水溪並稱為「南台灣母親河」。
流域走探 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
正在台南麻豆舉辦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台灣首個以倡議溪流權益的藝術季,並延伸出九大主題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原計畫),其中《潛行攝影計畫》由攝影師沈昭良擔任策展人,沈昭良長期聚焦台灣庶民文化另一層美感,並受邀至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地美術館展出,作品備受國際讚譽。
沈昭良集結20多位不同世代、不同風格的當代攝影師組成「潛行攝影隊」,其多元性與龐大的組成,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最大國土攝影計畫。《潛行攝影計畫》耗時三年走讀這片鄉土山水,從陸、水、空視角,捕捉曾文溪的上下游流域的生態萬物與地景變化,透過一幅幅的紀實影像,從生態到生活,完整梳理曾文溪所孕育出的水生力量。
南瀛母親河 聊以廣義的流域地景
曾文溪的流域是生態地理學「關鍵帶 (critical zone)」的典型場域,涉及了地球科學、水利工程學、原住民傳統漁獵領域、農業與動植物生態學之間的複雜共作。跟隨觀測者的鏡頭,走進南台灣母親之河的生命場域,從線性到立體,捕捉依徬大自然的「創作」。
乘載嘉南多元文化的歷史恆河
曾文溪與阿里山溪流域是阿里山鄒族主要聚落分佈的領域,鄒族「水」文化是跟自然互動的智慧,河川文化緊扣著土地利用、財產分配、社會規範、宗教信仰及宇宙觀,他們用水的概念去構築生活的空間領域、建立部落,發展各類原始而生態的捕撈技術,鄒族人認為「水」具有超自然的神聖特質;攝影師黃煌智説:「狩獵時,他們不會向山神許願得到哪些獵物,他們嚴守禁忌、敬畏大地的神靈。」
母親之河甦醒了大地生機
當奔放的水源被井然有序的重新排列,成了一條條的給水線,透過各種管道輸送給中下游的農地,農民有了穩定的灌溉用水,水稻、菱角、雜作開始在平原上大量生長。攝影師林韋言利用空拍機,宛如用「上帝視角」俯瞰曾文溪流域下生活的軌跡,農人辛勤工作採收農作的姿態,也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
水與人 台灣的經濟動脈
人們沿河流聚居,匯成城鎮,經濟隨之發展,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豐沛的河水滋養了大地和子民,就像是慈愛的母親,默默的為這塊土地注入綿綿不絕的養分和活力,進而孕育出多采多姿的風俗與文化。
臺南,是臺灣歷史的門戶,台灣曾在16、17世紀歷經大航海時代,安平港是台灣的第一個港口,為大航海時代重要據點,當時許多歐洲國家都來到島上進行貿易、開發,運河促進了臺灣府城的發展,臺南成為政治與商業中心,替島上帶來蓬勃繁茂的發展,如同圓環的放射性道路一般,在地文化與生活樣貌也從台南廟宇和市場為核心,開枝散葉。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流域的策展學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台灣第一個「倡議型」的藝術季,以藝術為媒介,來進行一場人類與自然的深度思索,期望推動近未來的水文永續治理方案,並能為環境永續帶來全新視野與解決方案。
《潛行攝影計畫》透過鏡頭書寫的「流域故事」,攝影作品依照主題,以綠意自然、建築空間、街道融合的方式在各個現場被展示著。其中在「草爺藝文中心」大草坪上,更以曾文溪流域及攔沙壩的意象來呈現,特意銜接起藝術地景廖昭豪〈壩體〉、陳宣誠〈竹構〉、陳昱榮《漫流之境》,如同一條小型的曾文溪流域圖型。
《潛行攝影計畫》系列講座 群體書寫的調研與實踐
⭓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 : 沈昭良
⭓ 《潛行攝影計畫》創作藝術家 : 王文彥 / 李岳凌 / 李雅妍 / 沈昭良 / 林文強 / 林柏樑 / 林韋言 / 林軒朗 / 金玉善 / 陳敬寶 / 陳伯義 /陳宗怡 / 張景泓 / 黃郁修 / 黃煌智 / 彭一航 / 曾敏雄 / 楊錦煌 / 歐家成 / 謝佩穎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活動展期|2022.10.15(六)~2023.01.29(日)
展覽地點|台南總爺藝文中心、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拔林車站與171市道沿線區域
詳細資訊請見官方粉絲專頁|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策展團隊
總策展人|龔卓軍
分區策展人|洪淑青、龔義昭、郭嘉羚、洪榆橙、楊志彬、陳冠彰、沈昭良、黃瀞瑩、陳冠彰、吳克威、蔡郁柔、林芳宜、Nakaw Putun
協同策展人|羅健毓
顧問|丘如華、曾旭正
參展藝術家|Basuya Yagumangana、Joshua Sofaer(英國)、Making Mad、Noiz、土地想像共耕隊、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王文彥、王俊淵、王昱心、安聖惠、朱芳儀、吳克威、李佳泓、李岳凌、李雅妍、沈昭良、走路草農/藝團、辛綺、伊祐・噶照、卓俞翔(新加坡)、林文強、林奕碩、林柏樑、林韋言、林純用、林軒朗、林傳凱、金玉善(韓國)、南藝大B群、胡育旗、康雅筑、張君慈、張景泓、梁瀚云、陳伯義、陳宗怡、陳宣誠、陳昱榮、陳科廷、陳敬寶、陳瑋軒、陳黎恆青、陳鴻偉、陳露霞、彭一航、曾柏豪、曾敏雄、黃郁修、黃煌智、楊順發、楊錦煌、廖昭豪、劉建福、劉哲安、歐家成、蔡坤霖、蔡郁柔、龍國泰、謝佩穎、壞鞋子舞蹈劇場(推薦閱讀:極地米其林餐廳 KOKS:以崇敬態度汲取山海鮮甜,創造「能展現你身處何處」的料理)
責任編輯/陳鈞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