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防疫的代價,全球塑膠垃圾大增 800 萬噸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21年11月11日18:17 • 發布於 2021年11月11日14:14

去年疫情期間全球多國祭出居家令,使碳排放也大幅減少,但在醫療物品與網購等需求狂增下,一次性塑膠廢物現在已開始產生環境副作用。新研究發現,從 2020 年疫情開始到 2021 年 8 月研究數據顯示,193 國製造約 800 萬噸與疫情相關的塑膠垃圾,約 2.6 萬噸流向海洋,進入海洋的大部分塑膠垃圾來自亞洲,主要是醫院拋棄式防護設備。

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研究發現,自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人們一直擔心隨著個人防護設備增加和線上購物快速增長,塑膠污染將激增。研究證實這項擔憂,且發現全球大部分塑膠垃圾是從河流進入海洋,亞洲河流占塑膠總排放量 73%,排放量前三名是印度河、阿拉伯河和長江,這些塑膠垃圾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海和東海。

但亞洲的新冠病毒 (COVID-19) 病例相較歐美國家並不多,截至 8 月下旬,亞洲僅發現占全球約 30% 病例,但卻占全球塑膠排放量 72%。研究發現,排放到海洋的塑膠主要是醫院醫療廢物,占 70% 以上。亞洲網購包裝廢料也特別多,但占比不高。研究人員表示,主要原因是亞洲國家一次性防護設備使用量龐大,以及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廢物處理程度較低。

塑膠廢棄物影響海洋生態,荷蘭科學家研究發現,截至今年 7 月,有 61 起動物與疫情相關的塑膠廢物致死或受傷的紀錄,如加拿大發現一隻被口罩包裹的美國知更鳥,以及荷蘭發現拋棄式醫用手套的拇指部分包住的鱸魚屍體。國家地理雜誌稱後者是第一個拋棄性手套殺死魚的例子。

至於這些流入海洋的塑膠會造成什麼後遺症,研究人員據牛頓運動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建立的海洋塑膠數值模型顯示,約 80% 進入北冰洋的塑膠碎片將迅速下沉,並模擬到 2025 年將形成環極塑膠堆積區。研究人員表示,北極已是受全球暖化影響的脆弱地區,而北極塑膠堆積的潛在生態影響需要特別關注。

科學家還指出,到本世紀末,由於疫情產生的大多數塑膠廢物最後將留在海床或海灘上。除了成為沿海動物的死亡陷阱,海灘堆積的塑膠還會增加周圍溫度,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塑膠隨著時間推移降解,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釋放並沿食物鏈向上移動。

研究發表於 11 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首批量化塑膠垃圾規模與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之一。

(首圖來源:Flickr/Ivan Radic CC BY 2.0)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