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現場》中國獨立電影人注視的短影音時代:《大景》張贊波、林木材對談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22小時前 • 謝達文

「我們以前看的電影都是空洞的,是虛假的美學。」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這樣形容自己在20幾歲前看過的中國影視作品。虛假的不只是電影的對白與訊息而已——張贊波舉例,就連當年所謂的「現實主義代表作」也只不過是把棚內的戲換到了實景拍攝,如此而已。

「我們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集體主義的,把差異性都抹掉,都很規範、很聽話。」在新書《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的分享會上,他這樣形容他們一代電影人的成長過程。

所以,對張贊波這一代人而言,當他們成為可以用手持DV拍攝紀錄片的新世代,不再需要層層審批才能發表作品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張贊波還記得大學畢業後當了電信局職員的自己有一次翻閱《南方周末》文化版,「我第一次看到賈樟柯的文章,說『業餘電影時代即將來臨』——哇操!熱血沸騰!」

那是2000年前後的事。20年後,中國和其他國家一同進入短影音與直播的年代,而新書《大景》所書寫的,就是張贊波所觀察到的內蒙古網紅主播們。

書裡的人物比如劉縣長,是直播平台「快手」上「直播問政」的代表,「要求屬下官員——27個部門負責人定期進駐進行政務直播」,還針對政府幹部舉辦網紅培訓班,自己的代表作則是拍攝多則短視頻,向開著改裝車闖入草原的北京男子叫陣,勒令他們到縣政府接受調查,從此一戰成名。而即使是一般的直播主,平時表演愛護草原上自己所養的狼,但在鏡頭關上後也全然不是這一回事,忍心坐視那一隻又一隻的狼陸續慘死。

張贊波說,在直播風潮初期,他對這個形式充滿期待。他猜想,相較於導演用DV拍攝紀錄片,直播還更能讓一般人記錄、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現在呢?說到這裡,講台上的張贊波借用了一個知名的比喻:「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

而這個比喻來自恩格斯——在恩格斯那裡,他批評的是那些以馬克思主義自我標榜的人。

蒙古馬(張贊波/春山出版)
內蒙古觀光帳篷(張贊波/春山出版)
籠中狼(張贊波/春山出版)
(張贊波/春山出版)

Previous Next

➤曾經,他們寄望用DV突破舊壁壘

在中國電影圈的慣用說法裡,比如當年預告「業餘電影時代即將來臨」的賈樟柯,還有台灣觀眾較熟悉、以《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獲得2024年金馬最佳導演獎的婁燁,這些導演都屬於「第六代」。張贊波說,那一代開始常用的說法是,期許自己把攝影機當作「自來水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期許之所以可能成為現實,一大主因是中國引進了可以隨身攜帶、直接使用的DV。畢竟,在舊的時代,「就算無意中弄到攝影機、弄到帶,洗印廠還是要審批。當初是這樣的壁壘。」DV讓審查制度一時之間失去了下手的空間,讓新一代的導演們更有可能突圍,更敢於自己取材、自己尋找切入點。

本場分享會的與談人、熟悉中國獨立電影的台灣影評人林木材也有類似的觀察。他分析,手持DV在中國的意義和在其他國家都不同。當導演一個人就可以操作的攝影機問世後,「在歐洲、美國甚至台灣,大部分人還是用舊的方式思考DV的功能,但中國導演拿到DV卻好像完全不同的思考,語法跟傳統電影的語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各種「口述歷史」、「證據式的影像」陸陸續續出爐。

除了拍片「像是調查臥底」的張贊波,林木材舉的例子還包含導演王兵和趙亮。前者記錄瀋陽衰退的工業區裡人們如何生活,王兵的觀念就是「『我帶子可以拍兩小時,我為什麼要剪接?』他可以拍一個晚上,一個鏡頭就是一個小時。」趙亮的《上訪》則花費整整12年拍攝北京郊區的「上訪村」,也就是來自全國的陳情民眾無法得到回覆下的寄居地。

林木材形容,他在觀賞《上訪》時「震撼到不行——這已經把紀錄片的特性利用到極致」,「很難只當作一個作品看,這個導演跟被攝者有很特殊的關係,影像的力量已經超越作品。」他也笑說,剛看到這類電影時他「下巴掉下來」,覺得這種震撼太難形容、對來自台灣的他而言太過陌生,幾乎要「摧毀我想要成為一個影評人的自信」。

這當然不代表DV讓中國電影界徹底自由。張贊波回憶,當時他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筆試高分通過,但到面試現場卻遭到老教授們的「下馬威」。「面試的時候,他們一開口就取笑你的口音」,刻意模仿張贊波的湖南口音,再用北京標準腔「糾正」張贊波的發言,用「很嚴肅的面孔打擊你的信心」。

而到了片場之後,從導演到技術人員也大多是觀念陳腐的老一代。女性工作人員不斷被歧視,比如只要坐上蘋果箱,立刻被攝影師們破口大罵,怪罪女性坐上去會害他們一整天「連焦都對不準」。

「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很複雜」,張贊波必須這樣總結。一方面,「電影是一門新藝術,但都是由這麼陳腐的人來掌控」,張贊波20年後說到這點還是語帶憤慨。但在另一方面,DV時代也標誌著「話語權的壁壘被突破」的時代,是年輕導演能夠「回到一個普通的個體」的時代,是終於能把攝影機「當作自來水筆」的時代。

➤20年後,更要為「人性的價值」得以彰顯而感動

換言之,那個時代的他們終於看到了縫隙。這不只是張贊波當時身為年輕導演的觀察,也是他剛到北京時的切身感受。

「雖然政治是嚴加管控的,但個人化層面相對比較豐富。當時的北京有很權貴很奢華的一面,但也有很底層的一面,吃個煎餅果子也能生存。我從小地方過去還覺得輕鬆,我們小地方還更單一化。」他這樣回憶彼時北京對他的吸引力。

而20年後,現在的北京又已經很不一樣,從「外部型態城市面貌」就能看出來。那種他形容為「很市井氣」的地景,比如夜市、比如在住宅「開牆打洞」賣小吃或雜貨的小商店,一一都被視為不符合首都功能和治理規範而陸續消失。再比如,現在從低年級就開始宣傳要「抵制洋節」,所以即使在12月聖誕節期間,「在北京就完全沒有任何氣氛了。」

當然這不只是北京才有的變化,是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他所觀察的直播主們現在都不會提到「疫情」兩個字,即使要回顧那個時期,也會使用諸如「口罩時代」一類的代稱。

至於在張贊波的拍攝地、在內蒙古的那片草原上,此刻則充滿著各種政治標語。新書《大景》的第一章就叫「一馬當先」,說的是2014年時國家領導人趁著馬年去到自治區視察,期許同志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一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從那時開始,呼應領導人的指示,「馬文化」成為當地宣傳的主旋律,生意人也一個接著一個開起了馬場。在央視的報導中,一位平素粗獷的馬場老闆受訪,「變得木訥、拘謹,講話語速緩慢」,自述他經營馬場是為了「把我們近幾年失去的東西,再通過我們馬場展示出來。」

「我有點懷疑,他是不是看著鏡頭後的提詞板接受採訪——畢竟這是CCTV(中國央視)記者喜歡和擅長幹的事情」,張贊波在書裡說。

這樣的時代變化當然也反映在電影,尤其是紀錄片的圈子。影評人林木材就回顧,「(中國)曾經有十年的光景,但後來,四大獨立影展慢慢沒有空間了。」而這個過程中,「那個壓制是漸進式的。」他回憶,一開始的時候只是便衣警察會坐下來跟他們一起看電影,他甚至還沒有認出哪些觀眾是警察。接著,警察會盯哨、驅趕,影人們必須「散兵行動」,臨時通知要去哪位同伴的家看電影。接著到了2014年,「開幕式整個斷電」,警察也闖進影展單位的辦公室,把十年來所有檔案、所有光碟通通帶走。

前一個時期還不是那樣的。林木材還記得剛剛出道的他去到北京宋莊——那裡「曾經是藝術家聚集的地方」——他身為台灣的年輕電影人,那邊誰都不認識,但大家都對他很友好。「我是毫無阻礙地進入那個社群,」他回憶,不時有導演主動關心他有沒有地方住、「要不要睡我家」,或者是找他去他們家裡喝茶。

在這樣的時代,在張贊波拿起DV的20年後,電影圈的一件事因而讓他「感動到不行」——當他看著直播,看到不只婁燁拍攝疫情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拿下2024年金馬最佳電影、最佳劇情片,張志勇也憑著《漂亮朋友》獲得最佳男主角時,「真的非常激動,絕對比我自己得金馬獎還要激動得多。」

張贊波解釋,像是張志勇出身黑龍江省的鶴崗市,「我書裡也有寫到,那是中國的鐵鏽帶,房價都是全中國最低的,可想而知是什麼樣的地方。」張志勇和《漂亮朋友》的導演耿軍「過去找工作都很艱辛」,耿軍「在北京做過餃子館服務員,什麼底層的工作都做過。」,「在被關停的那一年北京獨立影展上,耿軍還遭到警察毆打。」而張志勇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也就因為礦坑裡殘留的雷管導致眼睛被炸傷。

「他們這些人過去在我們那邊就是被輾壓的『低端人口』。」張贊波說。但是,他們合作的這部同志題材電影《漂亮朋友》,卻「能在你們這邊得到這麼高的承認」——說到這裡,張贊波的眼眶迅速泛紅,「是在這裡,人性的尊嚴和藝術的價值得到了彰顯。」●

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上下冊不分售)
TheView
作者:張贊波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1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贊波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自由作家,湖南邵陽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班,2009年完成首部紀錄長片《天降》。2015年,第四部紀錄長片《大路朝天》入圍第28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第10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首獎。紀實文學著作《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獲2015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及開卷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曾擔任金馬獎、桃園電影節、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評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謝達文(自由撰稿人)
    廖建華 2025-01-23 19:30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