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原來韓國拉麵其實是泡麵?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12月01日06:42 • 發布於 2022年11月23日08:06 • 陳慶德/現象・韓國
原來韓國拉麵其實是泡麵?
原來韓國拉麵其實是泡麵?

「假想盛著拉麵的湯碗是一部希臘戲劇的舞台,充滿神聖光輝的景象正等待著你。灑上胡椒粉,為開場奏響序曲。掰開免洗筷,想像麵條是撐起全場的男主角,麵湯則是女主角。先嚐一口湯,然後夾起一筷子麵條,咻!一口氣地把麵條吸進嘴裡。接著,別猶豫,夾起一塊鳴門卷(魚卷)和竹箏片扔進嘴裡。使勁咀嚼時,舉起湯匙喝口湯,別忘了吃片叉燒肉。夾一筷子麵條,一口接著一口,吃得乾乾淨淨,直到碗裡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最後,喝完最後一滴湯,你能清楚地看見碗底的花紋。」──木久扇大師,《原來如此,就是拉麵》(なるほどぜ·ラーメン, 1981 )。

原來韓國拉麵其實是泡麵

不同於聞名全球的日本豚骨、鹽味或味噌口味拉麵,韓國人口中的「拉麵」(라면,ra-myeon)其實就是你我會吃到的泡麵。根據「世界泡麵協會」(World Instant Noodles Association, WINA)的統計,韓國在 2017 至 2021 年間,位居全球最會吃泡麵國家的第八名,約每年吃掉 39 億碗。

雖然韓國泡麵與日本等國相比品項沒有那麼多,但可別小看韓國人愛吃泡麵的威力。 2021 年,全世界共消費了約 1,166 億包泡麵,平均全球一人消費近 15 碗。在這之中,至今仍穩坐第一的仍是韓國,一人一年平均吃掉近 80 碗泡麵,大幅領先第二名的越南(約 72 碗)與尼泊爾(約 53 碗)。有鑒於韓國人吃泡麵風氣之盛,也讓這個除以泡菜、大醬湯等料理為名的國家,也有著「泡麵共和國」之稱。

「此拉麵非彼拉麵」,臺灣人喜歡吃的日本拉麵,在韓國餐廳裡通常會以採音譯「라멘」(ラーメン)或譯「일본식 라면」(日本式拉麵)的兩種方式出現。而日本拉麵傳進韓國,是在 1990 年代兩國逐漸放下過往殖民時期的仇恨、開放交流後,日本拉麵才順利引進韓國。

不過,相較於壽司、丼飯等其他自日本傳入的料理,拉麵在韓國的發展可說是命運多舛。起初韓國人會對這道從日本引進的麵食感到排斥,主因日本人習慣在拉麵內放入肉塊,並以油膩濃厚的湯汁為底,味道又油又重,韓國人吃不習慣。這也使得才剛試著在韓國市場冒出頭來的正統日本拉麵,又紛紛倒閉收場,最後多半剩下的,就是經過韓國人自己改良過的韓式拉麵店。

回溯日本拉麵起源

許多料理都是透過文化交流而產生了不同風貌。拉麵在韓國被視為日本食物,但在日本又被當成是來自中國的食物,在路邊隨處可見店家擺放「中華風」字樣的布條。到底日本拉麵在傳入韓國前,有著什麼樣的風貌呢?

拉麵相較於其他日本料理,「既沒有皇室貴族血統,也非誕生於普通人家中,對於日本人而言,它是一種新奇的食物,沒有人可以確定如此鮮美可口的麵湯來自哪裡。此外,曾用筆紀錄下日本江戶末期(1603 - 1867)至明治早期(868 - 1912)社會風貌迅速變化的小說家假名桓魯文(1829 - 1894),就有提到在當時日本喜新厭舊、愛好新口味的飲食風氣下,拉麵在老百姓間,可是一道相當特立獨行的麵食。

然而,據傳近代日本拉麵的起源,來自於 1911 年札幌的「竹家食堂」(타케야 식당)。竹家食堂開業初期,老闆大久昌治看準附近國立北海道大學內來自中國的180多名交換生,便聘請一名中國工人王文采擔任主廚,烹煮新奇少量的中國料理,除了滿足這些客人和學生的口腹之慾,也一解他們的思鄉情懷。

身為主廚,王文采沒有讓老闆失望,陸陸續續開發出了各種葷菜麵食。其中又以一碗泡在雞湯內的「支那蕎麥麵」最為顧客所喜愛。這種蕎麥麵與日本人熟悉的麵不同,麵體不像蕎麥麵那樣易斷,口感和烏龍麵又滑又粗的體驗不同,反而特具嚼勁。會產生這種不同的口感,是因為王文采在製作麵條時,特別加入了鹹水,讓麵粉受熱分解時依然可以保有彈性。此外,王氏在湯麵內也加的雞湯、蔬菜、骨頭等食材也很快就擄獲客人的心和胃,而這樣的麵也被視為是當代日式拉麵的雛形。

為這碗好吃的麵取個名

那「拉麵」這個名稱又是從何而來呢?

儘管名稱起源眾說紛紜,但至今流傳了幾個可能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在 20 世紀初的日本城市及鄉村內,都會有許多中國小販推車,邊推邊大聲吆喝:「中式麵條,就在這!」讓「中式麵條」或「支那蕎麥麵」的名稱成為這款麵食的代名詞。

除了靠沿街叫賣闖出的名號,拉麵一詞也被認為其實是得名於家食堂老闆大久昌治的妻子。因大久昌治妻子,見店鋪街對面的柳樹時,突發奇想地幫此湯麵取名為「柳面」(りュラーメン)期中「柳」字取自中國漢字柳樹的柳,而「面」字在日語中為麵食,可謂是中日融合,一舉兩得的美食名。不過也有人認為大久昌治的妻子,其實是受到 19 世紀末期橫濱常見的賣麵路邊攤「柳面排檔」(日語寫法不同,但發音一樣)影響,進而誤打誤撞地讓拉麵北漂,成功插旗北海道。

最後,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拉麵」名稱起源,就是源自於竹家食堂主廚王文采。每當他在竹家食堂做好這道湯麵食,都會興高采烈地用帶著中國東北腔的中文喊一聲「好咧!」,但這在不區分「l」和「r」發音的日本人耳裡,卻聽起來像是「好啦!」,使得後續這碗麵被陰錯陽差地叫成「拉麵」(ra-men)。

也許因拉麵口味獨特,抑或寓含商機龐大,拉麵店以驚人速度於全日本國內急速展店。致眾多日本餐館,爭先恐後搶奪拉麵發源元祖店之美名。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 1910 年代淺草區一名原先在橫濱稅務局服務的公務人員尾崎貫一。尾崎貫一在退休後開了一間「來來軒」(意指賓客滿堂的餐館),店內提供各式他親身品嚐過後改良的餛飩、燒賣以及中式麵條等料理給客人,這裡面也有一碗「拉麵」。就其拉麵發展時間與脈絡來看,經營至 1943 年才結束的來來軒,也被人視之為拉麵元祖店之一。

綜合以上所言,也難怪日本當地拉麵店外,多掛著「中華風」紅色字條來宣傳。反過來看,此「中華風」招牌在韓國當地就顯得少見,反倒是以「日文」或「改良版口味」的布條來吸引消費者。一碗美味的拉麵,從由來到名稱,串連臺韓日中四國饕客的胃。

【延伸閱讀】

●「正宗蘭州拉麵」非正宗,清真美食開疆闢土的故事
●「花六千元免排隊」的一蘭拉麵,為何惹火這麼多台灣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