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英特爾近5天飆22.6% 台積電和博通都在考慮將這家公司一分為二?

信傳媒

更新於 02月18日06:08 • 發布於 02月18日04:32 • 邱立玲
美國投資銀行Robert W. Baird分析師發表報告指出,美國政府試圖調解英特爾與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談判。(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美國投資銀行Robert W. Baird分析師發表報告指出,美國政府試圖調解英特爾與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談判。(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分析,英特爾股價近5天飆升22.6%,川普總統對美國人工智慧的關注,也是一件好事,但事實可能證明,簡單的解決方案都難以實現,救援這家美國晶片製造商的行動將難上加難。

由於總統川普政府表示支持美國國內晶片生產,英特爾股價近期飆升,2月17日收23.6美元,上探3個月高點。川普政府的聲明實際上已經給予英特爾股票買入評級,但僅憑這一點並不能使英特爾擺脫困境,該公司在扭轉頹勢方面,遭遇多重挑戰。

英特爾分拆方案只是在初步討論階段

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台積電(TSMC)和博通(Broadcom)都在考慮,將英特爾一分為二的可能性。

博通密切關注英特爾的晶片設計和行銷業務,該公司已經和顧問進行非正式討論,希望進行競標,但是只有在找到英特爾製造業務的合作夥伴時才會出手。

另外,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已經在研究控制英特爾美國部分或是全部晶圓廠的可能性,將組成投資人財團或其他結構來接手晶圓廠。

博通和台積電尚未合作,目前為止所有談判都還處於初步階段,基本上都是非正式的討論。

外界猜測與台積電的合作可能有助於英特爾的晶圓製造業務,但是兩家公司營運差異明顯,造成障礙。即使得到政府支持,英特爾仍需要大量財力和時間來解決其製造問題。

英特爾與台積電的合作可能曠日廢時

由此可見分拆英特爾是首選解決方案。分拆將使該公司回到近幾十年來工業轉型的趨勢,專注晶片設計,但不會同時專注晶片製造。

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臨時執行董事長耶里 (Frank Yeary) 一直在主導與潛在追求者、川普政府官員的討論,這些人擔心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英特爾命運。耶里經常告訴身邊的人,他最關注的是實現英特爾股東價值最大化。

近一周,英特爾股價已飆漲22.5%,這波漲勢始於上周二早上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AI)峰會上發表的演講,他強調白宮旨在鞏固美國國內晶片生產的目標,川普政府將確保最強大的AI系統在美國建立,並使用美國設計和製造的晶片。

隨後,美國投資銀行Robert W. Baird分析師發表報告稱,美國政府試圖調解英特爾與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談判。報告引述「亞洲供應鏈的討論內容」說,台積電(2330)可能在分拆後成為英特爾製造業務的聯合控股公司,同時負責營運晶圓廠。報告認為:「儘管尚未得到確認,合作項目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合理的走向。」

之前,這種合作的想法就已經被提出過。英特爾已經採取措施,將製造部門(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獨立出去,變為獨立子公司,從理論上講,這將使未來的分拆變得更加容易。

白宮:川普不可能將美國廠交給外商經營

未來,凡是涉及台積電和其他投資人控制英特爾晶圓廠的交易,都需要美國政府的批准。

英特爾的困境始於它沒有能力製造速度最快、晶體管最微型的晶片,台積電才是先進晶片市場的霸主,市佔率超過9成,雙方差距懸殊,使英特爾處於不利的談判地位。

英特爾銷售狀況惡化,以及晶圓代工製造業務燒太多錢,累計虧損100多億美元,導致該公司市值大幅下降。英特爾股價去年暴跌60%,2月初曾跌破20美元,下探10年低點。

即使近期股價彈升,但是目前英特爾市值目前僅為台積電的八分之一。美國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的數據顯示,僅僅5年前,兩家公司的美元市值曾經差不多。

英特爾市值只有台積電的八分之一

雖然英特爾岌岌可危,但是作為美國唯一擁有尖端生產能力、能夠生產最先進處理器的美國晶片製造商,對於川普政府的願景來說,英特爾確實至關重要。

全球另外兩家領先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和三星正在美國建設新的晶圓廠,但是這兩家公司都位於國外,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台積電可能直接捲入台海戰事的漩渦。台積電生產輝達、蘋果、高通和超微等美國主要科技巨頭產品使用的所有最先進晶片。

相比之下,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仍然是生產英特爾設計的晶片。這一嚴峻現實引發人們的猜測: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唯一希望可能是與台積電等對手建立複雜的合作關係,將一些其他客戶吸引到英特爾的晶圓廠。

2024年,英特爾旗下晶圓代工業務營收為175億美元,但虧損金額超過130億美元。台積電去年營收為900億美元,營業利益為411億美元。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