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這不是英國研究:莫內畫的印象派朦朧美,被證實是因為空污影響看不清!

DQ 地球圖輯隊

更新於 2023年02月13日16:05 • 發布於 2023年02月10日15:39 • 洽敏

打破大眾對於色彩的固有印象,強調不同的光線對物體顏色所造成的影響,莫內(Claude Monet)筆下的風景,讓「印象派」成為獨樹一格的畫風。

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項新研究分析,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畫作,風格獨特且具代表性的朦朧感畫風,很有可能只是畫出空氣汙染造成的霧霾

1903年莫內《陽光下的滑鐵盧橋》 (Waterloo Bridge, Sunlight Effect) Photo: wikimedia
1903年莫內《陽光下的滑鐵盧橋》 (Waterloo Bridge, Sunlight Effect) Photo: wikimedia

莫內的情書,都在抱怨天氣

1900年,莫內來到英國倫敦,他佇立在聖托馬斯醫院 (St Thomas's Hospital)的陽台,遙望英國國會大廈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為其繪製多幅素描。在這段期間,他寫信給妻子艾莉絲奧契德(Alice Hoschede),信中對當時的天氣也多有著墨:

地球圖輯隊
地球圖輯隊

工業革命雖然改善近代的生活,但大量焦炭燃料的使用及蒸氣動力的普及,釋放了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污染物質,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倫敦和巴黎的生活,甚至是天空的顏色。

這樣的改變在英國特別明顯,19世紀初,煤炭大量投入機器生產,短短半個世紀,英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世界的一半,倫敦則佔英國排放量的10%。

1889年至1905年間,莫內旅居英國,因受到倫敦濃霧的獨特景觀吸引,繪製了將近一百多幅霧裡的國會大廈、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和查令十字橋(Charing Cross Bridge)。倫敦多變的天氣,也帶給莫內許多創作靈感。莫內寫給妻子的信也曾多次提到(參考上圖),當「爐火」點燃後,原本萬里無雲的天空就會出現開始薄霧。

1870年代,位處英國中部的黑鄉(Black Country),成為工業革命時期主要煤礦、焦化、鋼鐵廠的集中地,是英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也因高聳的煙囪時常排放出黑色濃煙而得名「黑鄉」。 Photo: wikipedia
1870年代,位處英國中部的黑鄉(Black Country),成為工業革命時期主要煤礦、焦化、鋼鐵廠的集中地,是英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也因高聳的煙囪時常排放出黑色濃煙而得名「黑鄉」。 Photo: wikipedia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煙霧瀰漫」的出現,是因為大量的煤炭汙染物排放,導致空氣中懸浮微粒(氣溶膠)過多,散射了大部分的光線,而產生了霾害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研究便指出:倫敦糟糕的空氣污染,可能正是影響以莫內為首的印象派畫家,作品風格之所以充滿朦朧美的原因。

越朦朧的畫作,空氣越糟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最多產的畫家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從1796年到1850年的60幅畫,以及莫內1864年到 1901年的38幅畫,運用數學模型測量畫作中的對比,當對比度越低代表能見度越低、空氣品質越不佳;而畫作中「白色」越鮮明,代表霧霾的狀況越嚴重。

圖為「19世紀倫敦和巴黎的二氧化硫放量」。 A圖為倫敦(藍色)和巴黎(紅色)的時間軸,以及各畫家的繪畫年代:T為特納、M為莫內、W為詹姆士惠斯勒、CPM則共同代表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卡米耶·畢沙羅與貝絲·莫莉索。(圖中黑點為1864年至1872年巴黎平均排放量) B圖為185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位置分布圖。紅點為主要排放量,分別集中在英國倫敦以及法國巴黎。 Photo: pnas
圖為「19世紀倫敦和巴黎的二氧化硫放量」。 A圖為倫敦(藍色)和巴黎(紅色)的時間軸,以及各畫家的繪畫年代:T為特納、M為莫內、W為詹姆士惠斯勒、CPM則共同代表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卡米耶·畢沙羅與貝絲·莫莉索。(圖中黑點為1864年至1872年巴黎平均排放量) B圖為185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位置分布圖。紅點為主要排放量,分別集中在英國倫敦以及法國巴黎。 Photo: pnas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汙染越嚴重,特納和莫內當時肉眼所見,盡是空氣污染嚴重的景色,而他們筆下的天空也變得更加朦朧,描繪出來的色調和輪廓不如以往來得銳利清晰。

回顧特納早期的作品,其筆觸相對銳利,例如1817年《Raby Castle,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Darlington》可以明顯看到遠方的風景;但1844的《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朦朧的天空占據整幅畫作,短短30年間,英國的二氧化硫排量已增加一倍多。

圖為特納1817年《Raby Castle,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Darlington》與1844年《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因空氣汙染加重,畫風也產生了變化。 Photo: wikimedia
圖為特納1817年《Raby Castle,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Darlington》與1844年《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因空氣汙染加重,畫風也產生了變化。 Photo: wikimedia

印象派,其實是空氣汙染的現實主義

該團隊還分析了能見度,即可清楚看到物體的距離。他們發現,在1830年之前,特納畫作平均能見度為25公里,但是在1830年之後下降到10公里;莫內筆下數幅《查令十字橋》中,估計可看到最遠物體的距離,僅僅只有1公里。

哈佛大學氣候科學家彼得·惠伯斯(Peter Huybers)表示:

「印象派常被拿來與現實主義做比較,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莫內和特納的印象派作品其實也捕捉到了現實。甚至可以說,莫內和特納反而真實的畫出,光線是如何穿過煙霧和雲層。」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特納和莫內可能只是剛好在那段時間轉換畫風。但此團隊也考察了其他19世紀畫家的幾幅畫作——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的六幅作品、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七幅作品、卡米爾·皮薩羅(Camille Pissarro)的四幅和貝爾特·莫裡索(Berthe Morisot)。

分析報告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隨著空氣汙染的增加,畫作的能見度都降低了。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大氣科學家歐布萊特(Anna Lea Albright)表示:「即使發生在不同時間點,但是當藝術家,身處在類似的環境條件下時,他們仍會以極為相似的風格繪畫,。」

莫內1867年創作的《聖阿得列斯》(Sainte-Adresse)與1899年《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截然不同的畫風,也成為鮮明的對比。 Photo: wikimedia
莫內1867年創作的《聖阿得列斯》(Sainte-Adresse)與1899年《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截然不同的畫風,也成為鮮明的對比。 Photo: wikimedia

理組不懂文組的朦朧?

但是,也有人對這個研究結論持反對意見,認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完全沒有考慮到畫家的個人因素。

青年時期的莫內,創作以明亮溫暖的色彩和光線,融入人物風景畫的題材。但隨著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罹患癌症病逝後,轉而專注於風景畫,色調不僅轉為灰暗,筆觸也少了輕盈柔媚的活力。

另一點則是,莫內晚年患上白內障,因視覺感官上的變化改變了他看到的世界。在完成在《國會大廈》和《查令十字橋》後不久,莫內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及長子相繼逝世。在工作及情緒的心力交瘁下,1912年莫內被診斷出白內障,核性白內障會吸光和淡化色彩,眼中世界呈偏紅黃色,也影響了莫內畫作上顏色的使用。

最有力的證明莫過於,莫內早在1872 年就畫出了印象派的代表——《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將印象派的畫風歸因於「空氣汙染」,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科學研究的狹隘。

1872年莫內畫下故鄉的景色。藝術評論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即是因為這幅畫而提出了「印象派」稱呼。 Photo: wikimedia
1872年莫內畫下故鄉的景色。藝術評論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即是因為這幅畫而提出了「印象派」稱呼。 Photo: wikimedia

我的畫與什麼有關,一點都不重要

描繪環境變化的畫作,其實並不少見。一些氣象學家認為,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最著名的畫作《吶喊》,畫面上紅色的背景,其實畫出了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Krakatau)爆發的極地平流層雲;而梵谷(Vincent van Gogh)畫出《初升的月亮》(Moon-rise)的時間,極有可能是1889年7月13日晚上9點08分;特納1815年畫出一系列的《日落》背景之所以非常鮮紅,是因為當時坦博拉火山(Gunung Tambora)爆發後,空氣中產生的懸浮粒子進入平流層後,導致歐洲各地多年來的日落,都比以往來更加鮮紅。

19世紀,英國首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曾如此評價特納:「如果我年輕時的天氣像現在這樣,或許我就寫不出像《現代繪畫》(Modern Painters)這樣的書。」

對於藝術家來說,倫敦的濃霧帶給他們創作上的靈感,過去也有許多評論指出,空氣汙染改變了藝術家看世界的方式。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張,這項報告主要分析目的是「畫家是如何在畫布上捕捉,人為造成的環境變化」,並提出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也比多數人想像中來得緊密。藝術家從生活汲取靈感,雖然彼此的風格不同,但環境的改變,也影響藝術家們如何用藝術,呈現自己所處的世界。

1901年,莫內回到了法國,繼續用他在倫敦的記憶,甚至是照片創作倫敦系列。藝術品經銷商保羅·杜蘭-瑞爾(Durand-Ruel)曾批評莫內的做法,但莫內也只回以:「我的畫是否來自大自然,這與任何人無關,也不重要。結果就是一切。」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流動的橘紅天空 《吶喊》靈感來自「珠母雲」

參考資料:
That dreamy haze in Monet’s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Air pollution, study says.'I find London lovelier to paint each day'Paintings by Turner and Monet depict trends in 19th century air pollutionLondon Fog and the Impressionists'Polluted Realism': How Monet's Art Mirrors The Evolution of Smo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