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把藝術種回土地 花蓮豐濱海社會藝術季登場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8月26日09:29 • 發布於 08月26日04:29 • 黃小琪 花蓮豐濱

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阿美族人,抗爭30多年收回部分土地,從2020年推動生態藝術村,希望「把藝術種回土地」,今年特別以海社會為主題,重現30多艘無動力船匯聚的海洋文化,並邀請國內外不同族群藝術家,現地創作雕塑、攝影、繪畫和裝置等多元作品,一直展出到9月底,結合藝術與生態,啟發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17公尺的單面山,灰白而壯麗的海階地形,是世界級的地理景觀,隔一條公路旁,就是花蓮豐濱港口社區的生態藝術村,走進這個大蟻窩,海底生態攝影師陳玟樺進駐港口15天,現場以海廢進行創作,並在颱風天後,拍下這難得的東海岸三色海。

參展藝術者 陳玟樺:「這個是河水、這個是海,然後它因為有礁石,颱風天的關係它才會螺旋(狀),那我很幸運我在駐村的期間,就是颱風天過後,所以就可以拍到這樣子。」

大約2公頃大的園區,今年有9位國內外藝術家,分別按照地形,創作與環境相關的作品,無論雕塑或繪畫,都展現當代土地運動精神。

生態藝術村村長 伊佑.噶照:「一開始我們剛拿回土地,就是其實我們這些地主都是,有音樂創作的,有竹編的創作、有籐編創作的,我就跟就是跟地主講說,那不然我們來種藝術好了這樣。」

太平洋的風一陣陣吹來,在石梯港北口海灘,一艘艘手工打造的帆船,準備順風出海。

臺東長濱船團團員:「(無動力船)這邊是滿多,有可以停靠的沙灘的點。(去年也有這樣的活動你們有來嗎?) 有啊、去年也有來,去年只有1艘、今年是2艘。」

繼去年的海洋年,今年第4屆海社會,再次發起全臺近30艘,無動力船匯聚以物易物的,傳統海洋文化活動,重現百年前藍色公路的場景外,也藉著與文化藝術結合,帶領民眾知海、近海、入海。

花蓮港口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陳杰敏:「一直想說就提倡,就是有關於海洋的故事也好,還是我們海洋的船隻也好,或是我們怎麼去製作,(傳承)當時我們祖先的,任何一個航海的技術都好。」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蔡政良:「(東海岸)有很多的藝術家在這裡,(推廣)像藝術啦,有海洋、還有生態,這些全部聚在一起,我們看到、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東部,很有力量的地方。」

屬於豐濱鄉石門段823,592地號的藝術村,日治時為國有,後期又劃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土地,當地阿美族人從1990年開始,還我土地運動,在2020年陸續取得土地權狀,並推動轉型希望成為,認識東海岸生態文化的窗口。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