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改善工業能源效率從何做起?報告揭 3 大行動每年全球一起省下 2 兆美元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更新於 10月14日19:02 • 發布於 10月15日00:00 • TO 編輯精選快訊
改善工業能源效率從何做起?報告揭 3 大行動每年全球一起省下 2 兆美元

PwC 發布《2024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指出全球減碳速度停滯,與前一年度相較,2023 年全球碳密集度降幅僅 1.02%,為十年來最低水準

PwC 表示,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須以目前 20 倍的速度減碳;其中,G7 國家更需在 2030 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此外,企業若採取三大面向行動,有望降低能源密集度,與全球共同省下數兆美元。

化石燃料仍為主要能源,導致碳排量上升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 年化石燃料使用量年成長 1.5%,導致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量上升。PwC 表示,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各國減碳幅度,2023 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碳密集度降幅為 5.31%,而新興七國(E7)碳密集度上升 0.04%,顯示新興市場仰賴化石燃料發展工業化與都市化,仍在努力平衡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

G7 國家碳密集度,雖然降幅在 2023 年達到 5.31%,但過去五年年均降幅僅 3.45%,與 2019 年水準相比,預估 2030 年碳排放量將減少 19% 至 33%,仍遠低於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 58% 減排量。因此,PwC 認為為縮小差距,G7 國家需在 2030 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再生能源方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3 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新增 510 GW,約四分之三的成長來自太陽能,主要集中於亞太地區、美國、歐洲、巴西,中國大陸占新裝機裝置容量六成。以目前再生能源占總發電來源的比例來看,水力發電占 6%,風電占 4%、太陽能占 2%,地熱、生質燃料合計約占 2%。

PwC 觀察,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下降,使 2023 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裝置容量增加 14%,達到 3,870 GW,並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成長一倍,於 2025 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根據 COP28 協議,2030 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 11,000 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提升至 4%以上。

電力需求快速成長!提升「馬達」效率可減少能源密集度

疫情後能源需求反彈,2023 年全球能源消耗上升 2.02%。部分 G20 國家雖然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下降,能源消耗量卻增加,顯示能源「供應面」處於能源轉型,而能源「使用面」的減量卻相當有限

PwC 指出,科技進步將有助於重塑能源使用的方式、改善能源效率,例如智慧電網、優化發電技術,AI 能源管理系統等。

其中,馬達用電占工業用電超過六成,PwC 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研究預估,隨著各國法規逐步提升馬達效率標準的要求,可減少單一工業製程 90% 能源密集度(每單位 GDP 耗用能源),若廣泛應用,工業部門的能源密集度可望較目前減少 29%

此外,AI 技術則可預測電力供需,優化電網管理與調度;也可即時分析交通數據,規劃較省油的行車路線

企業啟動 3 大行動,全球有望每年節省 2 兆美元

PwC 與 WEF 合作研究發現,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行動,2030 年全球可望降低 31% 能源密集度,每年節省 2 兆美元。此仰賴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

不過,PwC 也提醒,需要留意的是 AI 本身亦消耗大量能源。IEA 預估,至 2026 年,資料中心、AI 和加密貨幣等耗電量將翻倍。在推動新科技應用的同時,也須加強對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投資,避免新科技應用使能源問題惡化。

此外,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針對當前氣候變化或是預期影響而調適的過程)可能增加能源消耗,如海水淡化、建築空調等皆消耗大量能源,各國應透過制定採購推動技術創新和提高能源效率產品或服務的政策,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同時避免不當調適增加長期氣候風險。

PwC 表示,全球暖化不只危害環境,更持續影響企業獲利能力,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企業必須評估法規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如何對營運方式產生影響,並重新將氣候風險及機會整合至營運策略。

【推薦閱讀】

WEF 「燈塔工廠」公布!鴻海揭拿下 2 座燈塔工廠背後關鍵技術

全球工業機器人數量破 420 萬!IFR 看好 2 大因素推未來成長

製造商提供「維修權」必要嗎?一場義肢送修爭議帶你看為何是消費者權益

*本文由 PwC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廖紹伶)

加入『 TechOrange 官方 LINE 好友』 掌握最新科技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