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的總統大選,美國變天,但是在我看來,其實誰都沒有贏。
今年對美國來說是殘忍的一年,疫情來襲,經濟重挫,衝突對立還達到顛峰。台灣防疫效果顯著,除了因為肯戴口罩以外,在我看來,更是因為肺炎發生的時機剛好在總統大選結束後,全民願意放下立場齊心抗疫。相反地,美國疫情卻好死不死的發生在選舉之前,防疫措施演變為兩黨惡鬥下的工具,演變至今,疫情非但沒有好轉,犧牲的還有美國的經濟和人民的性命。
此外,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議題也在今年浮上檯面,失焦的 BLM 再次凸顯社會兩極化的現象。美國輸給了分化對立的自己,失去了彼此溝通的能力,以及面對不同聲音的包容力,更導致許多家庭關係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撕裂。
來自不同世代的聲音
E 是我的病人,6 月時到佛州出差。他發現雖然疫情蔓延,但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戴口罩,看他戴口罩還譏諷他,「你民主黨的喲?幹嘛戴口罩?把口罩拿下來!」讓他整趟出差都戰戰兢兢,更令他訝異:曾幾何時戴口罩成為支持或反對特定政黨的「識別」,而不單單只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必要措施。
住在加州郊區的長輩 Q 太太說,10 幾年前總統大選時,大家都樂於表態;但現在反倒躲躲藏藏,能避就避,免得傷了感情。萬一在車上貼上競選貼紙,還擔心會被丟雞蛋。「為什麼明明身在理應自由當道的美國,在現今的政治局面底下,卻連想大聲說出支持誰的權利都沒有?」當然,Q 太太會有如此深的體悟,或許也和她是「死忠川粉」,卻剛好住在最反川的加州有關。
T 和我年齡相仿,是個 ABC,也是死忠的民主黨員,和家人關係緊密,只可惜 T 的父母是堅貞的共和黨員,只要一談政治,彼此就會吵得不可開交。T 的父母不只一次憤怒的對 T 說,「早知道當年就不讓你去紐約念書,好端端的女孩從加州出發,就變成沒規矩而且愛生事的民主黨。」T 則會向父母咆哮,「是紐約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而不是活在你們的泡泡裡面!」最後只得雙雙協定,家人聚餐時絕對不提政治,免得吵架傷感情。
V 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保守派長輩,他對左派媒體偏頗的報導不滿,十分贊同川普「硬起來」的外交政策,也對保守派正流失年輕選票而感到十分憂心與不解。他問我,「捍衛傳統的家庭價值、守護胚胎的心跳(反對墮胎)、支持政府減稅難道錯了嗎?為什麼我覺得我離這個世代越來越遠?」
人口結構和社群媒體導致的分化
回答 V 的問題並不容易,但可以姑且用兩個層面來談:人口結構和社群媒體現象。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美國的對立現象不僅正處於歷史新高,而且在不同的世代之中更為明顯。皮尤研究中心將美國族群劃分為四個世代,包括:沉默世代/Silents(75-92 歲)、戰後嬰兒潮/Boomers(56-74 歲)、X世代/Gen X(40-55 歲)、千禧世代/Millennials(24-39 歲)、和 Z世代/Gen Z(18-23歲)。對立和衝突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卻可以小地方看到端倪:千禧世代比之前的世代更加多元,有超過 40% 都是非白人的膚色,沉默世代則有 79% 都是白人。
根據資料顯示,千禧世代更認同於自由派的價值。就拿移民的議題來說,有 79% 千禧世代覺得移民者對於美國擁有正面的貢獻,讓美國更強大,卻只有 56% 的戰後嬰兒潮這麼想。在面對外交議題上面,有 77% 的千禧世代覺得好的外交比使用武力更加重要,卻只有 52% 的戰後嬰兒潮如此認為。在認定美國是否傲視他國(stands above all others)這件事上,僅有 18% 的千禧世代這麼認為,而卻有 46% 的沉默世代如此認定。
無獨有偶,我在《Business Insider》對於今年剛有投票權的 Z 世代報導中,也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雖說 Gen Z 是所有世代裡面最多元的,但整體來說比千禧世代更保守,在保守和自由傾向上剛好各半。同時,他們在特定議題上面,無論左派和右派,都能團結一致,也認為美國的分化是其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並且對於兩黨惡鬥的狀況感到疲乏。
此外,Gen Z 討厭別人給他們貼上特定標籤,大部分都不願意說自己是民主還是共和黨,也覺得老是必須政治正確,讓現今的美國人變得玻璃心;也因此更喜歡藉由跳脫框架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政治傾向(比如:同志投給共和黨)──「讓你有反應就是他們政治表達。」
不同世代間的差異,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在不同時代產生了不同現象;而社群媒體的興起,無疑加劇了這一點,也讓人們越來越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Netflix 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訪問了許多曾經在矽谷科技公司工作的人們,他們坦言,社群網路為了提升流量和點閱率,其設計讓越偏激的文章越盛行、假新聞比真新聞更能夠存活下來,人們往往因而接收了一面倒的資訊,而社交媒體也成為各種陰謀論的沃土。在這樣的效應下,久而久之,人們容易覺得舒適圈外的人不是異類就是笨蛋。
移民吸引力降低
以上因素,已經夠造成美國國內的分化,而疫情影響下,對既有問題更是雪上加霜。以留學和移民為例,對很多人來說:美國夢已不再像過去一樣吸引人,至少目前的留學生花下「貴鬆鬆」的學費只換來網路課程,更有許多人直接被爸媽叫回母國避難。而根據《BBC》的新聞報導,美國的移民人口在川普就任時創下近 10 年來的新低,一方面是因為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許多在國外出生的移民者,選擇在疫情期間回到自己原本的國家居住。
美國在川普總統領導下的鎖國政策影響深遠,並不會因為大選結束就一筆勾銷。川普簽署了超過 400 多個行政命令來限縮移民政策,根據《洛杉磯時報》,川普接二連三的利用疫情為由將移民擋在門外,導致成千上萬的學生、難民、尋求宗教庇護者、或工作創業族等都受影響。美國人對於亞裔的態度也在這次疫情當中更加惡化,更是讓亞洲留學生對於是否該來美國留學感到卻步。
「移民天堂」加州背後的真相
我所居住的加州,不止一次和川普因移民議題「槓上」。加州是美國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州,佔比約 14%,在去(2019)年破天荒成為美國第一個給予非法移工醫療保險的州(對象為 19-25 歲的年輕低收入居民)。這項政策引起許多反彈,畢竟美國國內有 59% 的人不認為該給非法移民任何的好處。
「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心態,」移民定居在芝加哥超過 20 年的 I 太太表示,「我不反對移民,但我受不了美國對非法移民的撒錢和縱容。你要來這個國家就規規矩矩地來,自己有本事在這裡好好的謀生,沒本事的話憑甚麼政府養你們?」有非常多的在美亞裔也對 I 太太的看法表示贊同。
反觀加州內部,大部分的居民都同意為非法移民提供健保。當然,加州政府不是吃素的,光是 19-25 歲這個限制,就將年長者或可能擁有其他重症的族群排除。根據加州州議員 Lofgren 指出,「加州是美國最有生產力的農業地區,但有一半以上的農業工作者都是非法移民。如果沒有他們,加州的農業將會完全垮台。」
我曾經有機會經過中加州的農場,在酷熱的夏天時完全沒有冷氣,逼近攝氏 48 度的天氣,看著移民工人站在戶外採蔬果,同時還得呼吸著迎面而來的肥料糞臭味,這不是任何本地美國人都願意做的工作。加州貢獻給美國的 GDP 占比是 14.3%,在這閃亮的數字背後,是靠移民撐起了半片天。換言之,不是因為加州多有理想,而是一切都為了個「錢」字著想。這樣的做法導致於加州的稅為全美第一高,也不斷流失中產階級。
而在疫情的衝擊下,更有許多人因為經濟因素而選擇離開加州,紛紛走避到其他比較「經濟實惠」的西南部州。截至 9 月底,已經有超過 15 萬人離開,而這個數字仍不斷上升。加州或許是移民者的庇護所,但是移民者是否能順利在物價與房價飆高的加州生存下來,恐怕又是一大難題。我估計,未來的加州在中產階級的流失之下,恐怕將面臨更大的貧富差距與分化現象。
結語
選後的美國傷痕累累,同時緊閉著大門,短期內應該會持續排外與鎖國。不過我倒希望美國能趁這個機會,好好的思索並且正視這個國家在這次選舉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分化問題。無論保守派還是自由派,選舉一過,都是美國人,而在不同標籤的底下,我相信我們的相同之處,遠超過我們的相異之處。
雖然現在看不太到,但我依然期待美國的傷,能有慢慢復原的那一天。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被撕裂的美國:因趁火打劫而失焦的平權議題,與關心精品店被砸更勝黑人權益的貴婦們
●親愛的,我搬回去和父母住了──美國的「迴力鏢」世代,與改變中的美國夢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14
塵埃
台灣不也如此!?
2020年11月13日15:27
樂
講得台灣明天很好一樣...
2020年11月13日15:45
Mosquito
垃圾不分藍綠、台灣惡鬥也是一樣!
2020年11月14日01:45
蔡秀麗
在聖經裡,政客口中的民主值多少錢,一文不值。《引證聖經 耶利米書5:31》行 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價值萬貫 !
2020年11月14日03:12
建誠
2岸經過30年的制度競爭,台灣從蔣經國時代經濟顛峰,交棒給李🐶賊後,從亞洲4小龍到現在車尾燈都看不到。中國大陸從鄧小平的政經改革,到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證明中公那套改良式社會主義路線正確。中國(台灣)不適合西方人那套民主。
2020年11月13日22: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