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21「原住民族科學節」即起至11月25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出,內容區分4大單元,呈現原住民族科學知識,包括織布、捕魚等傳統工藝的文化觀,介紹魯凱族的「魚藤捕魚」特殊漁法,還有國寶級布農族耆老谷秀紅(Savung)所編織的男士傳統禮服,另有數學解謎遊戲,增加學習動機。
原住民族科學節今年邁入第10年,因新冠肺炎,改以虛實並行的方式,除了科教館8樓實體展示,也同步於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資源網舉辦線上展覽。
其中,科教館的展覽共分成4大區塊,展出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本的地理、環境教育,更有原住民傳統工藝技術的織布、捕魚等文化觀,以及他們體察大自然節氣、雨水及太陽光後,所建構的原住民族科學知識,讓大家了解科學原來「拿麼厲害」。
亮點區域包括中山大學和屏東霧台部落、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三方合作,踏勘調查北隘寮溪流生態和部落漁獵文化設計的「魯凱族淡水魚行動展示箱」。
展覽中介紹魯凱族人傳統漁獵工具及特殊漁法,其中傳統特殊漁法「魚藤捕魚」以苧麻、竹子為材質編織而成的傳統漁具,讓觀眾了解魯凱族人對自身周遭環境的自然運用,並傳達「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回饋於自然」的共融精神。
另一個看點是原住民族的織品藝術,布農族區展出有「布農編織之寶」美譽的國寶級耆老谷秀紅(Savung )所編織、要價新臺幣10萬元的布農族男士傳統禮服,參觀者在欣賞傳統織布技藝之美的同時,也可推敲圖騰所暗藏的密碼。
太魯閣族區則透過數學解讀傳統的三股辮編織,用科學方法讓參觀者了解不一樣的文化,也體驗不一樣的數學教具。
科教館也設計「Pa-Pa-Go-數學解謎闖天關遊戲」,除展出各種原住民族科學的繪本,掃瞄展示桌上的Qrcode,即可開始進行趣味解謎,增加學習動機,內容以原住民族的科學為題,相關資訊可參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網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