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6年來有近千位孩子遭到棄養。兒童福利聯盟最新統計也發現,7年來,兒盟共接到3,863通出養諮詢電話,等同每天可能有1.5個孩子遭遇出養問題。兒盟至今協助750個寶寶找到家,但平均每個孩子得等上223天(約7.4個月),才能等到一個家。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平均則得等上298天(近10個月)。
**
兒盟社會工作處副主任李芳玲分析,決定出養孩子的父母,背後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經濟因素無法扶養、家人無法協助、未婚懷孕、未成年懷孕等等。目前兒盟等家寶寶約有40名,多在保母居家照顧式的寄養家庭中,社工會密集訪視孩子狀況並與寄養家庭溝通,年紀最小者才剛出生,年紀最大約3歲多。
收養程序也相當嚴謹。以兒盟為例,收養人登記之後,兒盟會展開經濟、身家、心理、健康等調查評估,同時收養人也要接受準備教育,好比收養小孩的初衷、收養孩子會產生的變化等等。兒盟也規劃團體課程與個別訪談,包括嬰幼兒身心發展、收養人經驗分享、身世告知等等,每一堂都不能缺席。初期評估與審查通過後就可展開媒親(親子媒合)。
初期評估時,社工會了解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包含年紀、性別、大致的健康狀況,再提供孩子的照片與影片,告知背景資料與出養原因等等,但一次只會提供一名孩子資料。李芳玲指出,媒親過程不會讓父母與孩子見面,「不希望孩子是被挑選的,孩子可能會記得那個畫面。」再經過共同生活的觀察評估期後,最後才能到法院聲請收養。(兒盟收出養服務網:http://www.adopt.org.tw/)
從事收出養工作18年,李芳玲坦言,看見孩子為自己生命努力的樣貌,是最撼動她的畫面。「每個孩子進入家庭之後,他們為了想要一個好好長大的家,他們努力的樣貌,是我一直留在這個工作的主要原因。」多數的收養家庭都很快樂順利,但難免也會出現適應困難的狀況,有的孩子反應激烈、有的孩子變得討好,有的孩子甚至行為退化。
李芳玲舉例,曾有個3歲半的孩子從鄉下寄養家庭被收養。到收養家庭沒幾天後,養父養母向兒盟求助,因為孩子反應很怪,沒有3歲半該有的樣子。「他不認得顏色,教他唱兒歌,整晚都教不會。問他游泳好嗎?他說好,但到了泳池邊就大哭。問他吃義大利麵好不好?他說好。但到了餐廳,卻拚命往嘴巴塞,哇的一聲哭了,麵全都吐出來。」
類似的狀況愈來愈多,醫院評估是發展遲緩,父母才知道,孩子是因為壓力太大,壓迫了其他能力的發展。「但這對爸媽沒有放棄,他們沒有選擇退養。他的媽媽說,這麼困難的孩子,如果我放棄他了,誰還能照顧他?」李芳玲回憶,這對父母選擇慢下腳步、耐心陪他渡過這一段,「她回想收養初衷,就是愛,不是想傷害孩子。」
走過這一段風暴,這個收養家庭成為非常幸福的家庭,孩子漸漸展現該有的天真本性,本來該有的能力也慢慢回來了。「小朋友現在是小學高年級生了,各項表現都很不錯,學了好多才藝。」對於收養家庭可能遇到的適應問題,李芳玲也深深希望,「大人可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給彼此多一點努力的時間,他們也在適應新環境啊。」
留言 0